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纪录片何时能破影市坚冰

在众多观众排队购买《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唐人街探案》等影片的电影票时,不知是否会有人注意到热映影片电子显示屏角落里还有一部叫做《舌尖上的新年》的影片,亦或它根本没有出现在一些影院的排片中。

《舌尖上的新年》剧照

热闹的周末,商场影院迎来了年底观影人群的黄金期。在众多观众排队购买《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唐人街探案》等影片的电影票时,不知是否会有人注意到热映影片电子显示屏角落里还有一部叫做《舌尖上的新年》的影片,亦或它根本没有出现在一些影院的排片中。

1月7日,作为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剧情的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在一众商业片持续热映中登陆院线,并且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这部具有超级吸金能力的大IP电影撞个正着。

不可否认的是,“舌尖”这个名字具有强大的商业IP属性,又有艺术总监陈晓卿,导演陈磊、邓洁、李勇,配音李立宏,作曲阿鲲等《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保驾护航。但电影《舌尖上的新年》还是在2016年伊始,就遭遇了院线的首股寒流,上映首日排片量不足3%,到周末已降到了0.59%。在以商业片为主导的中国电影市场,大热的“舌尖”难道也不能扭转纪录片进影院的命运?

此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曾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年)》。2015年过审获得公映资格的纪录电影有35部,但实际进入院线放映的只有14部。除去真人秀纪实电影,原创类纪录电影才8部。这也难怪陈晓卿在看到电影《舌尖上的新年》龙标时,感慨发文:“最终(电影《舌尖上的新年》)的编号是‘电审纪字2015年035号’,这说明2015年最少有35部纪录片走进院线,这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正在一点点接近自己的梦想。”

与纪录片进影院少得可怜的数量相对应的,还有他们的票房。2015年10月上映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成本1300万元,主题颇受关注,口碑良好,加上微博大V和明星们的力挺,最终票房1153万元。还有在影迷人群中备受好评的《归途列车》,它获得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201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等诸多大奖,投资100万美元,最终只是在北京一家影院里,5个月内上映21场次,票房收入仅4.3万元。而纪录片在国内的最高票房,目前仍止步于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拍摄的《海洋》,其在国内票房累计2960万元。

我们无法忽略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商业片拍摄的总量超过1000部,全年票房也首次突破400亿大关。如此庞大的票房规模,纪录电影依然难以分得一杯羹?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制片人胡震鹏在影片上映时曾发表一篇文章《我不想对一部院线纪录片谈票房》。文中动情说到,“舌尖”是纪录片劣势里面最有先天优势的了,如果连它都不敢为纪录片进院线冲在前面,寻找突破口,实在有些胆小。不过,院线用排片现实证明了,“舌尖”的这次突围确实没有成功。

难道就真的没人愿意进电影院看纪录片吗?事实并非如此——一边是影院的低排片,一边却是高上座率和吃货网友高呼“求增加‘舌尖’院线排片”。据某票务平台显示,《舌尖上的新年》以10.58%的上座率,高居同档期影片第二,仅次于超级商业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同时,看过的观众也纷纷在各平台为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打出了高分。

既然影片口碑不错,那各大院线为什么不给《舌尖上的新年》一部商业电影应有的排片量,增加现在的排片呢?一些资深业内人士对“舌尖”进影院更多持保守观点:“其实从影院角度来说,之前并不十分看好这部片子,毕竟题材有局限性。而且眼下大片云集,有多少人会掏钱进影院呢?”

显然,即便是“舌尖”这样具有商业属性的影片,也无可奈何地被影院归到了小众影片范畴,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每天能有过百场的排片,其他城市都是几场到几十场不等,并且大都在早晨9点、中午12点或下午4点等非观影黄金时段场次,甚至有的城市压根儿就没有排场。

当然,除了“舌尖粉”们纷纷表示期待之外,也存在着一些将纪录电影与综艺电影相提并论的质疑声。有网友尖锐评论道:“圈钱之作!”对此,胡震鹏苦笑道:纪录片电影国内国外早已有之,和综艺电影并非一回事。陈晓卿也表示,他相信只有在艺术上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去挣钱,如果做得烂糟糟不可能卖钱。

不可否认的是,纪录片有着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跨文化、跨时空的特性。然而纪录片的这种价值,要大众从对“舌尖”食物表象转到一场精神文化消费或是洗礼,显然在缺乏分级制和专业院线的中国电影市场,时机还不够成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邓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