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大数据告诉你如何选档期:小长假全面发力大有可为

2016年刚开年就有电影宣布改档了,比如那个《什么2》。俗话说一言九鼎,可在电影圈,总有那么一波电影说话不算数。

2016年刚开年就有电影宣布改档了,比如那个《什么2》。俗话说一言九鼎,可在电影圈,总有那么一波电影说话不算数。撤档、改档、改档、撤档……反反复复折腾,跟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结果来来回回半天,票房也还是不尽如人意,只是更加凸显了制片方对电影本身的不自信,也暴露了他们对档期分析的不足。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经常让制片方大脑短路的档期问题吧,大数据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哒。

大片必争三大热门档期 不够火候别硬碰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数据,我国2015年年度总票房高达440.69亿元,较去年的296.39亿元增长了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这一成绩也位居自2004年以来年票房增幅第二位,仅次于2010年的63%。

去年年度票房增幅迅猛,但三大热门档期——春节档、暑期档、贺岁档增幅均跑输大盘。2015年,覆盖全年133天的三大热门档期,合计贡献超过190.1亿元票房,同比增长37.2%。也就是说三大档期用了36.4%的时间,创造了43.1%的票房占比,投入产出比只能算是正常,并没有很抢眼。

1.jpg

2011-2015年暑期档与贺岁档增速

从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暑期档和贺岁档的表现来看,暑期档共有3次超过大盘增速,贺岁档只贡献一次。但像2015年这样双双跑输大盘的情况,还属5年来的首次。毋庸置疑,春节、暑期和贺岁三大档期依旧是全年的票仓产出大户,通过这几年的洗礼,这三大档期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趋于成熟,增幅理性且稳定。

2.jpg

2015年国产片、进口片票房top10

三大热门档期每年都是大片的必争之地。2015年国产片票房前十位中,7部电影在这三个档期开画。其中年度票房冠军《捉妖记》、以及《煎饼侠》,《大圣归来》均开启于暑期档,春节档也有《澳门风云》、《天将雄狮》和《狼图腾》三部电影,贺岁档则有《寻龙诀》,可见这三大档期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不建议中小成本影片硬碰大片,强弩上画,否则很可能遭遇排片困境。但如果本身影片质量不错,有营销突破口,那可给大片空出2周的票房爆炸期,再上画,有望突围。

暑期档比较特殊,这一档期通常指从6月初至8月底横跨三个月,容量极大,一般大制作国产片会选择7月中旬上映,从8月中下旬开始,则基本被外片占领。因此一些中、轻量级的电影,也可以选择6月上映,但这个月份是学生考试月,对那些主打学生人群的电影,包括动画片来说都不是好时机。其实,7月初及8月初,一些影片可以打时间差上画,不过票房放量可能只有1周或1周半的时间。

3.jpg

各档期票房情况

中秋国庆档潜力巨大 小长假全面发力大有可为

除了三大热门档期,在我国还有10个比较明显的档期(注:中秋档和国庆档基本无缝衔接,且融合趋势显著,故暂把两个档期看作一个,为中秋国庆档),包括只有一天的情人节档、三八妇女节档、七夕档、六一档和光棍节档,这五个档期在2015年的表现较差,去年情人节虽然恰逢周六,但票房同比只增加了3.14%,而赶上工作日的七夕档、六一档和光棍节档更是堪称遭遇滑铁卢,分别暴跌4.04%、22.86%和17.5%,成为全年唯一负增长的三个档期。

这五个档期由于时间较短,实际可操作性很差,更多是片方营造的一种噱头,但这种噱头作用已经开始消亡。尤其是形成于2011年的光棍节档期,自2012年起,四年中有三年都在大幅下降,堪称国内第一大鸡肋档期。而其他4个单日档期的境遇也并不乐观,尤其是赶上工作日,档期内的票房压力重重。打概念然并卵,如果恰逢周末,片方可以考虑上片,尤其是情人节或七夕遇到周五,影片票房看涨,否则不要抱太大期望。

4.jpg

2014与2015档期票房占比

相比较而言,片方应该更加关注小长假和周末档期,尤其是元旦档和中秋+十一档,潜力巨大,后势看涨。2015年元旦档同比增加131.46%,成为去年增幅最高的档期。刚刚过去的2016年,元旦档势头依旧迅猛,再度激增84.8%,共吸金超过8.5亿元。

曾几何时,十一档也是片方必争之地,但近几年大片纷纷撤出,更多布局贺岁档。其实十一档本身的容量潜力巨大,再加上与中秋小长假融合势头显著,这种前后衔接的双档期,有利于票房持续走高。去年,中秋档和十一档分别增加56.7%和66.53%,尤其是中秋档,平均日观影人次逆天,高达925万,档期日均票房高达3亿,位居各档期之首。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前十位有3部来自中秋十一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档、五一档、端午档这些小长假也是增幅可观,分别为41.49%、69.19%、38.05%。小长假档期全面发力,是片方应该重点研究的档期。

5.jpg

2015年各月票房及增长率

4月票房增长最快 老大难11月也有春天

说完各大档期,我们再来看看月票房,或许也能给片方定档一些启示。2015年,由于《捉妖记》和《大圣归来》口碑逆天,令7月票房称霸全年,55.05亿的成绩更是内地单月票房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12月、10月、2月、4月紧随其后,各自票房都超过了40亿元,彼此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小,仅1亿元左右。去年10月的月票房更是首度超过北美票房。

从增速上看,凭借《速7》的迅猛势头,4月月度票房飙升至41.07亿,较去年18.05亿,增长了127%,成为全年增长最快的月份。《战狼》、《左耳》两部没有大明星的中小成本电影,都取得相当好的票房成绩。

去年1月、11月和3月票房垫底,未突破30亿元。整体看,1月、3月和11月由于处于贺岁档、春节档前、后,整体观影热度较低,因此一直都是老大难的月份。2013年和2014年一直排名垫底的3月,虽然在2015年的月票房仍然不太理想,但同比增长78%,大有反弹之势。

6.jpg

2013-2015年各月票房数据

冷门月份看似票房成绩不如热门月份,但热门月份饱和度相对较高,冷门档期的开发潜力巨大。对于一些话题性不高,成本较低的电影,可以选择竞争较小的月份上画。但选择11月的片方确实需要格外小心,这个月份基本是小片扎堆,但观影热度普遍较低,滑铁卢的几率也较高。在“冷门”月份,片方可以利用营销手段,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观众认同度,那样也是很容易跑出黑马的。

粗略估计,去年大约有350余部中外电影登陆我国院线,作为全球第二大票仓,这个数值并不算大。比我们只多7000块银幕的北美,2015年共有689部新片在电影院放映。随着银幕数的快速增长,中国电影市场的承载量会更大,即便是老大难11月,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存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单片票房两极化,一日游现象严重,单月票房差距巨大,最高和最低差距近30亿元。此外,人均观影次数过低,去年城市人均年观影只有1.8次,与韩国4.3次、北美3.6次,差距悬殊。因此若能够充分挖掘各个档期和周末三天的潜力,培养观众养成观影习惯,相信票房较低的月份,也能够成为大票仓。

以上就是这期的Big Data大数据,愿片方看准时机,不靠改档咱儿也能获得票房预期。PS:影片质量是前提哦。

关键词: 档期 数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邓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