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日前公布了完整的主竞赛单元入围片单,由杨超执导,秦昊、辛芷蕾主演的《长江图》成为了华语独苗。一部总投资或超过3500万的“魔幻艺术片”,80%的戏份在长江上拍摄,全片混搭胶片、数字高清、DV(大部分为胶片),拍摄时间长达4年……《长江图》有太多与众不同的故事有待发掘,记者日前也采访了影片的制片人王彧,通过以下五个疑问,试图揭开这部华语独苗的神秘面纱。
1、为何说《长江图》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华语电影?
电影学院毕业的王彧,有着丰富的中外合作拍摄经验,和李杨(《盲井》)、贾樟柯导演等都有过合作。他既是贾樟柯电影《东》、《世界》的制片主任,也是《三峡好人》的执行制片。
王彧介绍说,《长江图》从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部“魔幻艺术片”,希望在华语电影的类型上有所突破:“之前贾樟柯的电影是新现实主义的一种方式,这种电影在现在的电影市场上基本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也希望这次能寻求一些电影形态上的突破”。王彧认为,正是《长江图》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华语电影的独特气质,让柏林最终选中了它。
电影讲的其实是“两个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秦昊饰演的船工高淳总会在长江沿岸不同的码头上遇到同一个女人——安陆(辛芷蕾 饰),在逐渐迷上安陆的过程中,高淳慢慢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和长江的秘密……
2、为何选择秦昊和辛芷蕾?
说到演员的选择,王彧大赞“无冕之王”秦昊气质独特,称其具有一种“介于张震和廖凡之间的另外的一种气质”。“船工这个角色不能太帅,也不能太土,眼睛里又必须有很干净的东西的,秦昊这一点掌握的很好”,王彧说。
拍摄《长江图》时,女主角辛芷蕾还没有成为“错别字三部曲”之一《不可思异》的女主角,而是刚刚凭借出演电视剧《画皮》而进入娱乐圈。“找明星来演会跳脱出电影本身的气质”,王彧说,“选择辛芷蕾也是因为她身上那种既能融在人群之中,也能找出不同的气质。我们对所有的演员的选择标准都是干净、简单、不那么光彩照人,该发光的时候也能发光”。
值得一提的是,独立电影教父张献民和“小武”王宏伟也有出演《长江图》。王彧透露,目前导演杨超和秦昊已经确定出席柏林电影节,辛芷蕾方面则还在沟通中。
3、一部总投资高达3500万的文艺片,如何保证资金回收?
《长江图》原计划在今年4或5月份在中国上映,由于影片顺利入围柏林,原定春节之后开始的后期工作也不得不提前。目前影片还在进行最后的润色工作,原始胶片需要经过扫描转化为4K数字版,所有的CG部分也有待完成。
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的投资数字目前依然在不断增长。王彧称,算上宣发成本,《长江图》的总投资或达到3500万。文艺片在内地的票房收入向来惨淡,3500万的投资并不算少,在资金回收方面,《长江图》也将以海外市场为主。《长江图》的剧本早在2005年就被戛纳“工作室计划”选中,有一定的海外关注度。王彧介绍说,目前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地区的海外发行已经基本上敲定,北美还在谈,很多海外片上已经约定在柏林看片。所以即使国内票房不济,《长江图》在资金回收上也没有很大的压力。
4、拍摄过程中哪些部分比较费钱?
《长江图》有80%的戏份都是在长江上拍摄的,当时剧组同时启动了3艘船:一艘道具船,一艘跟拍船,一艘为服务船。由于长江的不可逆性,每一条拍完结束后如果想要重拍,就必须三艘船同时掉头,“比方说一个镜头我要拍5条,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掉头5次,这些都会对对影片的时间、成本造成巨大的挑战”,王彧说。
除此之外,由于绝大多数的镜头都采用胶片拍摄,掌镜的又是台湾摄影大师、也是侯孝贤御用的李屏宾,在制作成本上也比很多数字电影高出很多。“李屏宾老师对于器材和胶片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在制作费用上花费也比较大”。
5、为何拍摄过程长达4年之久?
据悉,《长江图》的整个拍摄周期断断续续地持续了4年之久。该片早在2011年年末就已经开机,剧组在最后一部分的戏还没有拍完的时候,就花光了所有的资金,整个剧组从2012年春季开始停工了一年多才继续。
“由于导演不断追加投资,有些资方就不想继续追下去了,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寻找新的投资人”。王彧透露,直到去年都还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长江图》,让所有的补拍工作得以完成。整个拍摄过程中,补拍可以说贯穿始终。一稿剪辑完成后,导演杨超依然有很多地方不满意,于是继续补拍,拍完再剪,剪完依然不满意,如此周而复始……
回想起这一段漫长的拍摄经历,王彧表示,中间确实经历了很多“痛苦”。“导演比较执着,他的上一部作品(《旅程》)也获得了戛纳的金摄影机奖,当然也不希望这一部的质量掉下来”。作为制作人,王彧愿意尊重导演的创作需求,也希望他能拍出一部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在后续补拍的过程中,胶片已经无法完成洗印,只能用数字设备代替拍摄,外加导演经常会用DV随手纪录长江上一闪而过的启发灵感的画面,也致使整部电影在素材上出现了“胶片+数字高清+DV”的混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