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99读书人”
时至今日,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电影是一门艺术。这得感谢意大利诗人、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是他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著,在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
还有一门艺术,不需要名人名言的正名就拥有毋庸置疑的地位,那就是文学。有了人类文明史,就有了文学。来自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史诗》,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
虽然老资格摆在那里,但这并不妨碍文学与新朋友愉快地玩耍——比如,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8部获得提名的最佳影片中,有《大空头》《火星救援》《荒野猎人》《房间》《布鲁克林》5部来自小说改编。那么,在88年的奥斯卡影史上,究竟有多少部最佳影片来自原著小说?
影史经典的最佳影片,几乎都来自小说
根据公开资料,从1929年第一届至今,获奖的88部最佳影片中,有明确记录改编自小说的有38部;其余还有改编自歌剧、话剧、新闻;有的索性把作家本人故事也搬上了银幕,比如第10届最佳影片《左拉传》和第71届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所以,文学对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贡献率约在半数。尤其是小说,作为以讲故事为核心的体裁,与电影的相遇可谓一拍即合。
先说些近的,《为奴十二年》(第86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第81届)、《老无所依》(第80届)、《百万美元宝贝》(第77届)……再说些远的,《西线无战事》(第3届)、《青山翠谷》(第14届)、当代奸雄(第22届)……
在最佳影片中,那些动辄被列入“不得不看”“影史经典”“影人教科书”影单的,几乎都来源于小说:《乱世佳人》(第12届)、《教父1、2》(第45届、47届)、《沉默的羔羊》(第64届)、《辛德勒名单》(第66届)、《阿甘正传》(第67届)、《美丽心灵》(第74届)……
还有一些中国观众不那么熟悉的,《壮志千秋》(第4届)、《失去的周末》(第18届)、《乱世忠魂》(第26届)、《桂河大桥》(第30届)、《炎热的夜晚》(第40届)……也竟然都有一部小说隐藏在身后。
总之,寻找小说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之间的联系,由惊喜逐渐变成一件琐碎的事情。最密集时,从第40届到第45届,连续6年的最佳影片都来自小说。将近50%的概率,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电影编剧们,每天不是在看小说就是在享受生活,因为艺术来源生活,而对他们来说,似乎还来源于小说。
小说成就了电影,还是电影成就了小说
在这些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原著小说中,一些大文豪的作品早已在数百年前就载入史册,同名电影不过添了一个注脚。
比如,伟大到不用加头衔的莎士比亚(1564~1616),其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近400年后获得第21届最佳影片;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亨利·菲尔丁(1707~1754),其最成熟的代表作《汤姆·琼斯》,在近300年后改编为同名电影,摘得第36届最佳影片;以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成为“小说好开头”代表人物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12~1870),其1838年出版的小说《雾都孤儿》,在130多年后拍成电影,成为第41届最佳影片得主。
随着电影市场的日益丰满,更多电影把目光瞄向了本身拥有庞大读者群的时下畅销书,两者相得益彰。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兼语言学家J.R.R.托尔金(1892~1973)在写作《指环王》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笔下这个脱离真实历史,甚至拥有自己语言体系的世界,能在大银幕上成为现实。50年后,彼得·杰克逊,一个从小热爱魔幻的孩子在长大后执导了《指环王》同名电影,获得了2004年第76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11个奖项,成为奥斯卡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90)在1938年问世的小说《吕蓓卡》,至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再版40多次。杜穆里埃受哥特派小说影响,善于设置悬念、渲染神秘气氛。这与惊悚片大师希区柯克的口味不谋而合,由此诞生了1941年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蝴蝶梦》。希区柯克懂杜穆里埃,不仅剧本忠实原著小说,为了保持原著小说中的黑暗气氛,他还坚持把《蝴蝶梦》拍成了黑白片。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的小说《飘》,自1936年出版后被翻译成29种文字,畅销3000万册。由此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获得了1940年第1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8项大奖。电影还让书中人物有了经典的代言人,比如,永远的郝思嘉——费雯·丽。
电影艺术日臻成熟,轻松愉悦又长知识,看电影的人逐渐比认真看书的人多。尤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有些脍炙人口的最佳影片让人看完电影,还想回头去看看原著小说的模样。
《音乐之声》(第38届)改编自玛利亚·冯·崔普的《崔普家庭演唱团》;《午夜牛郎》(第42届)、《飞越疯人院》(第48届)、《克莱默夫妇》(第52届)等均改编自同名小说;《英国病人》(第69届)的原著小说获过英国小说最高奖布克奖;《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根据印度作家维卡斯·史瓦卢普的《Q&A》改编……
有的影片还不止一个来源。《巴顿将军》(第43届)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的内容创作;《百万美元宝贝》(第77届)改编自拳击题材短篇小说集《Rope Burns》中的三则短篇故事。
梦想还是要有的,但小说不是电影的天然IP
中国电影在奥斯卡的几次露面,也与小说剪不断。1990年,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菊豆》,改编自刘恒小说《伏羲伏羲》;1991年,再获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1993年,获得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摄影提名的《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2001年,《卧虎藏龙》成为第一部获得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原著为清末民初北京武侠小说作家王度庐作品。
相比一部电影动辄数亿元票房,出版一本小说能卖几万册就算“畅销”,于是在中国,不少作家都兼职或索性转行做编剧,写完小说就卖版权——时下称IP。
据近3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某不差钱的大型民营文学集团,投入10亿元资金成立了一家编剧公司,主营“推动网络小说作家转型为编剧”。编剧公司称已与好莱坞SMS(美国故事开发与供应)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每年向其推荐6部作品供改编拍摄影片。
3年过去了,输送了哪18部小说不得而知,只知道,没有一部拍出来的。
讲述了美国白人军官与苏族印第安人之间友谊的影片《与狼共舞》,获得第6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7个奖项。但这位最佳编剧的获得者迈克尔·布雷克曾经十分潦倒,原因很简单——剧本卖不出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完成了《与狼共舞》剧本写作的布雷克一直找不到买家,于是好莱坞电影人凯文·科斯特纳鼓励他先把剧本改编成小说。但小说同样不受出版商待见,无家可归的布雷克黯然离开了好莱坞。直到1988年,小说才最终出版。科斯特纳买下了小说改编权,亲自担纲导演,并请布雷克重返洛杉矶担任编剧。
这是一个关于梦想成真的励志故事。但善于泼冷水的笔者友情提示,小说并不是电影的天然IP,中间还隔着很多东西,比如,导演、资金、时机……最重要的是,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