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叶问3》疑似票房造假新闻愈演愈烈 中国电影被谁绑架?

关于《叶问3》疑似票房造假的新闻愈演愈烈,现在不但是票房有充水的问题,为电影融资的P2P产品在发行过程中也涉嫌金融欺诈。


《叶问3》海报

关于《叶问3》疑似票房造假的新闻愈演愈烈,现在不但是票房有充水的问题,为电影融资的P2P产品在发行过程中也涉嫌金融欺诈。

一下子电影本身怎么样,已经没什么人关心了。

客观一点说,严格抠概念的话,《叶问3》并不算是票房造假,因为产出的每一分钱票房都是片方或者观众真金白银掏钱买的。至于靠票补,靠幽灵场次拉动电影热度,拉高票房……这些手段在国内已经存在了快五年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深夜满座的“幽灵场”出现呢,仅仅是片方利欲熏心吗。

不妨先看看中影天河国际影城市场经理的公开道歉信:

大家好!我是中影天河市场经理金喆。中影天河是一家国资企业,肩负着奉公守法维护行业次序。关于午夜场电影票价虚高事件,我想做出解释,目前电影市场80%售票由第三方票务公司掌控(猫眼,微票儿,淘宝,格瓦拉等),第三方票务公司会根据不同合作影片想影城要求排场率,影城只有达到排片率时才能享受第三方补贴活动。目前影院发展成爆发式增长,且易扎堆造成恶性竞争。为争取到第三方补贴我个人采取了增开无效场的方式,给大家造成困扰我感到十分内疚。本次《叶问3》和微票儿的合作中排场需达60%才能享受优惠活动,但根据实际排片只能达到40%,所以才出此下策。另外声明:本影城未与《叶问3》片方签订任何直接购买影票协议!对于本次事件给大家造成的困扰,我代表影城再次表示抱歉,希望大家予以理解,在今后工作中我谨记此次教训,与大家共同维护好电影行业!——中影天河国际影城 市场经理 金喆

这封道歉信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排片量会成为影院能否获得票补的必要条件。

而票补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是票务平台。天上没有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其实,如果影院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坚持科学的排片比例,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或者影院遵守商业契约,靠排片量换取票补,那也没问题。但毛病就是有的影院又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事情立刻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影院为什么会铤而走险呢?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现在国内银幕数超过3.2万块,影院超过6000家。而价格一直以来都是观众选择影院的重要因素,在国内电影内容差异化低,影院服务差异化不明显的前提下,谁的票价便宜,谁的人气就旺。人家那边女生节3.7元优惠,你这边还60一张票,你说观众看谁的?

不管你是不是承认,绝大多数影院已经被票务平台所绑架。当影院不是以差异化的服务和内容,或者是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吸引观众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做一样的事情的时候,那谁出钱来维系影院的经营,影院就会被谁绑架,这就是商业规律。

票房平台凭借技术和运营的优势,已经成为了观众买票的重要渠道。毫不夸张地说,不和票务平台合作的影院和电影,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最近几年关于影视文化的投资资金越来越多,在电影节上随处可见投资圈和金融界的人。虽然中国电影产业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还差很多,但毕竟增长迅速,话题性强,是炒作概念的大杀器。我是不是就能在一些微信群里看到这样的消息:某公司有多少钱,多少项目,希望并购一家影视公司,包装上市,有意详谈。

如果后面加上个联系电话,就特别像贴在墙上的小广告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被包装,或者主动借壳上市,一旦上市,那么资本需要的就是赚钱的项目越多越好。甚至赚少了都不行,因为行业内外被太多的N亿项目,破纪录票房所包裹、所吹捧。

一个项目就算赚钱了还不行,必须要大赚。其实有些好玩的小成本电影,本来可以获得不错的汇报,投资几百万,赚几百万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当下的资本根本看不上,所有的人只是关注你的票房有没有过亿。举个例子,贾樟柯的电影都赚钱吧,但资本并不会青睐西河星汇,而当贾科长创立了一个商业片品牌“暖流”的时候,吴晓波与曹国熊共同发起的“头头是道”投资基金才加入进来,因为艺术片不是资本市场的故事,起码在当下的中国是这样。

于是这就形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本,以及资本裹挟的社会资源服务商业片。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好吧这个词最近是有点俗),只有商业片没有艺术片是不平衡的,这就像是动物界只有食肉动物一样,缺乏平衡是非常危险的。

行业内一个不上市的例子是安乐,江志强老板坚决不让公司上市,这样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是因为这样,安乐可以长期供着赔钱的艺术影院百老汇电影中心,在香港引进一系列小众的外国文艺片,投资像《海洋天堂》这样的电影。

但更多的公司还是需要资本,在每个人都要扩张的当下,维持现状的恐慌是巨大的。特别是中国的电影公司大部分都没有做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靠钱搭建起的安全感,多少有点不保险。

最近几年金融产品方兴未艾,没想到在金融管控极其严格,重要银行都归国家控制的中国,明目众多的投资理财产品会发展那么快。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资本的渗透力,金钱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在美国,好莱坞的钱袋子也在纽约,在华尔街。毕竟没有了美元,好莱坞的超级英雄也上不了天。好莱坞的studio们也希望把项目打包,以此来降低风险,毕竟让事情运作下去是最重要的。像《埃及艳后》《天国之门》这样,一部电影让一个studio元气大伤,甚至关门大吉的例子太可怕了。往近了说,《异星战场》(John Carter)的惨败让迪士尼的制片主席辞职,也够这些年薪千万美元的高官们吓一跳。

前不久完美环球和环球影业合作就是个例子。环球把50部项目类型各异、风险不同、市场潜力大小不一的项目的一部分股份,以2.5亿美元的价格打包卖给了完美环球。完美环球借势喊出了进军好莱坞的口号,推出了“影游联动”的新概念。

还记得娱乐宝吗,这个两年前阿里推出的保险理财产品,现在已经基本上偃旗息鼓了。百度搭载着《黄金时代》上映推出的百发有戏,最后也不见了踪迹。参与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最后的投资回报如何,已经没有人深究。但可以看到的是,《叶问3》这个电影又撬动了多个冠以“众筹”标签的投资产品,据我所知,“众筹”项目是不可以授予固定投资回报的,否则在国家法律下可能被认为是非法集资。对于这些产品的监管是否到位,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现在已经有媒体曝出,《叶问3》众筹涉嫌超额担保。也就是说如果《叶问3》票房不如预期或者惨败,投资者就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损失。

也许这部电影还是可以赚钱的,但如果这个模式不断发展下去,在贪婪的驱使下,谁能保证下一部电影依旧如此稳定安全呢?

但普通投资者可能不会看到这些,他们看到的是电影票房每年50%的增长,越来越豪华的制作和明星组合,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纪录……

到底是什么绑架了中国电影,我觉得是快速增长下的贪婪,以及发展背后的无知。

无知的背后,可能就是万丈深渊。等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票房 叶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