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人士分析,《叶问3》的“卖相”在功夫片中还算上乘
3月4日,由叶伟信导演的电影《叶问3》上映,当日即斩获1.48亿元票房;截至3月6日,该片已收获4.7亿票房,这是《叶问3》首周末的票房成绩。
一部影片3天4.7亿,这样一个数字即使放在最热闹的春节档,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叶问》前两部影片票房的总和。但这个数字出现在3月淡季,在让人惊喜的同时也引发了各路人士对票房的质疑:
比如,有人在3月6日凌晨1点在微博贴出一张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的实时售票图,图中显示,该影城在半夜0:56分开始,每隔10分钟排映一场《叶问3》,票价竟高达203元。
涉事的影院不止是一家,而是遍布全国。有些在非正常时间大量排映;一些票房很低影院在放映《叶问3》时,票房暴涨;有些场次售出的位置都一模一样,甚至在中间座位没有售出的情况下,第一排的座位被预定……
有制片公司负责人痛心疾呼:能有个底线吗?为什么不用点心在作品上?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高度关注。
6日晚,电影局表达严正态度,并进行了严肃排查,让各大电商渠道及时提供与《叶问3》的票务合作合同,还重申了公平市场秩序的重要性,责令相关单位立即停止不正当营销行为,对于违规手段获取的票房不予统计,不予承认。
“幽灵场”“高票价”相继被曝光
3月5日晚,公众号“电影票房”质疑《叶问3》“买票房”,并于3月6日凌晨1点在微博贴出一张中影国际影城(光谷天河店)的实时售票图,图中显示,该影城在半夜0:56开始,每隔10分钟排映一场《叶问3》,票价竟高达203元。
质疑一出,有更多网友也上传截图,更多的问题被发现:在全国各地有多家影院在非正常时间(早场、午夜场)疯狂排映《叶问3》;一些影城的排映《叶问3》场次甚至连售出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平时票房很低的影院在放映《叶问3》时票房陡然升高;更有网友晒出手写票,票上可见网友买票看的是《疯狂动物城》,出的票却是《叶问3》。
发行方2015年底就开始谈包场
3月8日,公众号“娱乐资乐论”发文表示,“娱乐资本论”与上海、天津、山东、湖南、浙江、安徽6家影院经理取得联系,超过一半的影院经理承认,他们参与了《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
那么,《叶问3》是以怎样的方式来买票房?
一位院线人士告诉记者,“谈包场的事早就在2015年底就开始了”。
《叶问3》最初定于2015年12月31日内地上映。在确定上映时间后,2015年11月份,《叶问3》发行方大银幕就开始往各院线、影院跑,谈包场的事。另外,《大轰炸》也早已定档,大银幕在谈《叶问3》的同时,也在谈《大轰炸》的包场。
一位院线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在谈包场之前,发行方会大致算一下,某片在2015年3月份票房上座率怎样,再根据这个上座率再加上每年的增长率来算2016年的上座率。当然,有些单个影院的增长率是负增长的话, 可以也会把这个递减率也算上。通过这样的计算,发行方再根据这个数据来算每个影院能承载多少包场费。”
2016年初,《叶问3》改档至今年3月4日。大银幕的发行人员又开始来跟院线、影院来谈包场事宜,“他们表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做包场。只能做活动。”
按照协议,包场金额原定分为3次打给影院,第1批预付款为整体包场费用的20%,今年2月份第一批预付款已到账。但后来,发行方又单方面撤回包场合作协议,后两笔款项并未给到影院。与此同时,已经打到影院账户的包场费用并不退回,而被要求全部用在《叶问3》前3天的包场中,影院并且保证30%-35%的排片率。
在电影行业,“包场放映”其实是颇为常见的做法,某业内人士表示,“包场,对于影院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叶问3》不同,大量包场并不会真的有观众前往观看,有些影院出现“虚假排场”、“幽灵场”,并且动辄200多元的高票价,在线选座网站的公开数据也显示,一些位置并不好的座位却比黄金位置卖的更快。这些看起来非常明显的“票房舞弊”,在全国畅通无阻,并未遭遇太大的抵制。
作为动作片,《叶问3》卖相尚可
其实早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前,《叶问3》早已先后在香港、北美等地区上映,并分别获取5986万港币和78万美元的票房。
而春节档上映的周星驰新片《美人鱼》也先后在香港、北美上映,并分别斩获5063万港币和98万美元的票房。
如果仅从数据上分析,《叶问3》还是能得到观众认可的。
某院线人士分析,就影片品质来说,《叶问3》的“卖相”在功夫片中还算上乘,“如果没有买票房的事情,在3月的淡季也会有5亿的票房。”
3月6日,记者去北京某影院观看了该片,这是下午3点多的场次。在该影院的1号厅,几乎没有空位,前来观看的多数是情侣。观众小杨表示,“看过《叶问1》《叶问2》,还是很期待《叶问3》的”。
首都华融电影院经理于超表示,近两年来,纯粹的动作片称得上市场的罕见类型,且《叶问3》距离前作《叶问2》也有6年之久,观众的期待值自然不必担忧。于超还认为,不论是成龙还是李连杰,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出名气了,而与他们年龄相差不多的甄子丹,真正能够在银幕上立住的形象,正是“叶问”。
有时间宣传,挡不住盗版
《叶问3》原定201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上映,随后,该片又改档至今年3月4日。
改档会有哪些风险?
曹欢表示,《叶问3》原计划是在去年年底全球同步上映,但内地挪档,海外却如期上映,这让不少盗版商看到了机遇。但另一方面,早期《叶问3》的宣传战线虽长,但是成效不好,挪档之后,影片有了更为充足的发酵周期。
曹欢认为,总体来说,《叶问3》如今的档期绝对不比贺岁档差。
数据显示,3月4日上映首日,该片获得了40%左右的排片,直至3月底《蝙蝠侠大战超人》上映前,几乎都是“叶问”的天下。于超表示,在这个大盘比较“素”的档期里,《叶问3》无疑是首选。
资本“控制”票房
近两年,资本“控制”票房并非个案出现。
曹欢提到,目前影院多以民营资产为主,有人花钱买票影院卖票,这属于最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买票房”的做法,显然是打了政策的擦边球。
于超则坦言,随着电商进入电影业,以大额补贴的方式拉拢观众,这对于院线影院来说,是无力抵抗且必须接受的。但同时,终端也丧失了一部分经营主动权。
于超表示,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为电影业带来了新探索和新思路,但也有可能破坏原有的产业平衡。
他提醒电影人:
“一旦《叶问3》的做法取得了成功且没有约束和规范,很快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叶问3》出来。“到那个时候,电影市场赖以平衡发展的规则就会被打破,再想制止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释疑
1、大银幕的前身是“兰team”
在此次“买票房”事件中,发行方大银幕多次出现在视野中。
那么“大银幕”是怎样一家公司,又具有怎样的背景?
为了发行《叶问3》,该片投资方快鹿甚至收购了一家小型的电影发行公司,并将其改名为大银幕电影发行公司。某院线人士透露,大银幕的前身就是“兰team”。而“兰team”在2014年3月与银润一起发行了电影《英雄之战》。而在那个时候,“兰team”就拿着钱去各影院送钱、买票房。
在《叶问3》事件中,也算是同样的公司做同样的事,因为有金融的背景,“大银幕”在操作手段上有了提高。
2、片方为什么要“买”票房?
根据此前《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叶问3》在2014年筹拍阶段,就曾通过P2P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资金,2015年又曾通过苏宁众筹等多个P2P平台募集发行资金,影片上映前夕,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相继认购了《叶问3》票房收益权的理财产品。
对此,记者采访金融人士肖某,她表示,发行方买票房,实则是因为被投资方“捆绑”了。投资方快鹿很早的时候做了众筹计划,如果票房高于多少,相关的收益率就有相应的上升。所以一定要把票房做起来,否则金融产品发出去了,投资方怕兑现不了。
在她看来,这其实可以算是一份协议,票房一定要达到一个数字,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才能高一些。而且票房起来之后,由于投资方投资了几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就可以进行炒作。票房不起来,上市公司就很难炒作,股价上不去。对于投资方来说,其实票房收益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果票房少了,会影响投资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