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周星驰导演的贺岁片《美人鱼》上映整一个月,票房已超33亿。此前,它仅用了12天时间,就打破了《捉妖记》耗时两个月才获得的24亿票房纪录。即便如此,《美人鱼》的野心还在膨胀。
3月3日,片方宣布影片将延期放映到6月8日,足足4个月的公映期,这在最近十年的中国影市中绝无仅有。它似乎要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天花板,提高到一个短期内无人超越的极限,而周星驰则高枕无忧地坐在上面,看着后来人拼命往上爬。
惊叹平息后,潜伏在电影背后的“保底发行”、“票房证券化”等一系列听上去颇为“高冷”的名词渐渐浮出水面。于是,《美人鱼》的票房奇迹就成了一则励志故事:周星驰联手内地神秘的金融公司,利用全新的游戏规则,打造了一部众人皆叹却又无法复制的影视爆款。
然而,不励志的“事故”也随之而来。被曝自己给自己保底的《叶问3》,为了冲击10亿票房,超额募资、虚假排场、票房注水,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瞬间就被群嘲。
风华正茂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被默默涌入的强大金融力量和它们的游戏规则,一步步改造成谁也无法想象的模样。
“金融奇才”周星驰
最近,周星驰早年炒楼大赚20亿的故事,随着《美人鱼》开篇讲述地产大佬如何抬高房价的情节,又被媒体翻了出来。事实上,他的财商从来都不只局限于炒楼,这背后的很多故事,都被他的电影才华、风流韵事,以及与昔日合作伙伴的恩怨情仇夺去了注意力。
6年前便开始“围剿”小镇青年
从2010年2月借壳帝通国际上市、成为比高集团执行董事开始,周星驰就显示出了他布局娱乐产业的灵敏嗅觉。6年来,比高集团先后通过入股、收购等方式,在内地投资了18家影院,除了上海的3家,剩下15家全部建设在东莞、江阴、安庆等二线以下城市。正是这些当时还不太起眼的“小镇”,在随后的几年中成长为内地票房增长的发动机。
星爷心里清楚,这些“小镇青年”大多是他的忠实粉丝,他们对于喜剧的需求,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片。在《美人鱼》上映后启动的10城路演中,有6站被他选在了自己影城所在的城市,而另外4站,则很有可能成为他影院布局中的新篇章。根据比高影城官网显示,2016年,公司计划新建13家影院,一线城市之外的就有9家,周星驰“围剿”小镇青年之心一目了然。
懂金融、求稳妥的电影导演
象山泽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美人鱼》的投资方之一,该公司总裁王译可告诉我们,在与周星驰洽谈合作的同时,公司还在同时评估《三打白骨精》和《三体》两部电影,但最终还是星爷的品牌号召力让她下定决心掏钱。在合作过程中,她对星爷的评价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原本以为他只是个懂艺术的导演,实际上他还是个懂金融的人”。
的确,在《美人鱼》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周星驰一直扮演着两个角色——才华横溢的导演和运筹帷幄的商人。
《美人鱼》历时3年制作完成,对外号称成本4亿。相比影片盈利渠道多元化的好莱坞,票房几乎是中国电影成本回收的最主要途径。再加上档期、对手、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如此大的投入对于任何投资方来说都风险巨大。也正是因此,性格谨慎的周星驰即使在上次《西游降魔篇》采用保底发行吃过亏的情况下,依旧选择了该模式。毕竟,没有什么比踏踏实实地提前拿回投资,更能让他产生安全感了。
据业内相传,此次发行方对《美人鱼》的票房预测为25亿,并据此与周星驰签订了约16-18亿的票房保底协议。根据国内票房分账规则,制片方收入约占全部票房的1/3,这就意味着无论《美人鱼》的最终票房是多少,周星驰代表的制片阵营都能稳妥拿到6亿回款。
然而事实上,《美人鱼》从项目制作阶段,便已启动了赚钱链条。据业内人士分析,像周星驰这样的大导演,投资方都会争抢与其合作的机会。通常星爷会以溢价的方式转卖项目股权,从而赚取股权差价。当年文化中国就以溢价20%的价格,用3800万从周星驰控股的比高集团手中购买了《西游降魔篇》30%的股权,仅这一项交易,周星驰就净赚640万。
6亿保底金的由来
“保底发行”四个字因为《美人鱼》的“18亿”再次名声大噪,而早在2013年初,周星驰的上一部电影《西游降魔篇》就曾因此掀起过一场巨大波澜。时至今日,它都还是个会被反复拿来复盘的经典案例。
根据当时周星驰和华谊签署的保底协议显示:华谊为《西游降魔篇》票房保底3亿,并提前支付周星驰8800万保底金。如影片票房最终低于3亿,亏损由华谊承担;当影片票房超过3亿后,华谊将分得超出部分盈利的70%。结果《西游》最终票房豪取12.46亿,华谊净收入1.4亿,远超制片方。尽管一切按照协议分账,但当时舆论则普遍认为:“周星驰亏大了,保底金额定得太低。”
和和影视将保底发行“证券化”
吃过亏的周星驰显然吸取了教训,当这次《美人鱼》“发行方票房保底18亿、支付6亿保底金”的信息流传出来,多数业内人士还是感到了惊讶:尽管这个数字足以匹配星爷的身份,但彼时内地市场单片票房过20亿的电影也只有《捉妖记》与《速7》两部。对于年净利润才4~5亿的传统民营影视公司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难单独吃下这场赌局。
然而,正是这个天文数字,给了被认为是本次保底发行最大受益方的和和影业,一次登堂入室的机会。根据工商资料显示,和和影业成立于2013年7月10日,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中,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信托出资2700万,占股90%。也就是说,和和影业是一家有着能源央企背景、财力雄厚的电影公司。
为了降低风险,深谙信托、私募等金融手段的和和影业在周星驰的授权下,做为主发起方,设计了一款基金产品,通过认购的方式将保底金额分摊在其他购买者身上。于是乎,光线传媒、龙腾艺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视公司也纷纷加入到《美人鱼》的保底发行行列中。
然而,这三家公司的加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目的和况味。
保底发行的组局全程
令业内人士感到困惑的是,包括和和在内的四家保底方中以宣发见长、目前势头最火的光线传媒在本次《美人鱼》的发行环节中并未担任具体职能,相应的宣发工作则分别由麦特、联瑞两家公司完成。在影视投资人曹海涛看来,这种不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仅靠出钱就能获得回报的做法,将企业的经营性收入转型为资本性收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对于光线本身来说,在如此大的项目上丧失主动权,就好比把自己的性命栓在了别人的裤腰带上。“从这件事上可以推测出,光线在这次《美人鱼》的认购中,承担的不会是最高风险,否则他们也不会如此‘安逸’。”长期为影视公司提供数据监测的凡影公司创始人王义之分析到,“你给的条件和别人一比,就能反应出你对这件事有多大的信心。”光线的经验,也阻碍了他们尝试冒险,这似乎正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资本化进程中,传统影视公司身份与心态双重困境的一个缩影。
而名不见经传的龙腾艺都成立于2008年底,曾投资、发行过一些中小成本影视剧,其董事长吴怀玺曾任河北开滦唐山矿团委书记,辞职后一手创建了龙腾实业集团,主营煤炭、房地产等生意,是典型的“煤老板”转战影视圈。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龙腾艺都通过认购和和影视发行的基金项目,与对方建立起合作关系。双方经过多轮沟通磨合后,最终确立了《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合作意向。2015年12月30日,龙腾艺都挂牌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多为中小微型企业,主要针对资产达到500万的个人股东或者专业机构发售),2016年1月5日,它以每股14.8元的价格发行7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1.036亿元。
至于最后加入保底团队的星美文化,过程更有戏剧性。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前获准加入保底的一家公司因为某些原因,被周星驰中止了合作关系,于是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大量资金的星美文化,才能在最后阶段登上《美人鱼》这艘掘金的大船。
至此,引入游戏规则并负责操盘的和和、保守投资的光线、赶在《美人鱼》上映前完成募资的龙腾、自带幸运光环的星美,都以各自最擅长的方式加入到了保底军团。简单来说,《美人鱼》就是一次在影视产业全面建设“资本主义”的成果展示,是一支完全由金融规则打造出来的爆款产品。
然而,他们都获得自己想要的了吗?
看电影买股票的时代过去了
周星驰的品牌价值催生了巨额保底,也给了能够快速融资、擅长控制风险的金融产品进入影视行业的机会,这是《美人鱼》不同于传统保底发行的本质所在。它将影片票房收益分为几个级别,针对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人,设置了不同的投资回报:相对保守的投资人,优先拿到回报,但通常利润较低,相对大胆的投资人,滞后拿到回报,但利润较高。换个角度来讲,如果票房超过保底线甚至大卖,承担最高风险的投资人,就可以拿走收益中的大头,如果票房不到保底线甚至无法回本,承担最高风险的投资人,赔得也就最惨。
某券商从业人员告诉腾讯娱乐,虽然不能确定四家公司的投资回报率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操盘手和和影业,应该就是风险最高但收益最大的劣后级,也就是将要从《美人鱼》票房分红中拿走最多的那个。
风险越大,回报越大
那么,每家公司的保底金和投资回报率分别是多少呢?
2月25日,微信公众号“凡影周刊”发布了一张以某电影25亿票房为上限设计的“保底分配图”,文章称图片内容引自2015年12月在金融圈小范围流传的某电影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
2015年12月在金融圈小范围流传的某电影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
图片显示,这部电影的保底资金总共6.4亿,分为宣发、优先、中间、劣后四个等级,保底金额依次为0.8亿、3亿、1.6亿和1亿。文章中解释道:“在这样一份服务于票房保底的计划中,所募集的6.4亿资金用于买断电影的发行权,盈亏线则被设计在了17.9亿。”据金融人士介绍,每家保底方在认购基金的时候,可以选择单一级别风险,也可以通过资金组合的形式购买多种风险级别。所以,它的回报结算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从“17.9亿”和“6.4亿”这两个数据来看,图片显示的资金构成与《美人鱼》基本吻合。腾讯娱乐曾就此向几家公司的负责人求证,和和影业总裁杨巍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则以“不便回应”为由挂断了电话,星美发行总经理姚沁沂则以“签署了保密协议”为由拒绝了采访要求,全都谨慎得超乎往常。
虽然无法证实分账比例的可靠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图中窥得《美人鱼》保底发行的奥义。票房33亿,远超18亿的盈亏线,四家保底发行方在此次认购中全部闷声发起了大财。
然而有趣的是,认购《美人鱼》基金的保底方之一,龙腾艺都在去年12月28日也向外界发起了“中投魅影3号影视基金”。据其认购页面显示,这只规模8000万的基金将“用于投资《美人鱼》在大陆院线的宣传和保底发行”,还款来源则是“从《美人鱼》票房所得关于保底发行的相关收益”。龙腾艺都承诺,该基金3个月预期收益率达8%,远高于市面上其它理财产品。由此可见,在越来越多的资本运作下,同一影视项目的基金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在短期撬动大量资金的同时,风险也一级一级向下传递。
股价增长难持续
除了现金的回馈,对于光线这样的上市公司来说,票房火爆还是助推股价上涨的“春药”。但这次,这剂“春药”的疗效似乎不太持久。
2月19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美人鱼》票房暴增让光线传媒的市值在一周内增长了25.67亿元。但事实上,从2月17日起,光线的股价就开始下跌。因为大盘整体低迷,光线的股价并没能随着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票房突破30亿当天,迎来这一利好消息的光线股价竟然还下跌了近4%,此前增加的25亿市值瞬间蒸发,让刚刚进场的散户们个个目瞪口呆。
比光线强一点的是作为投资方之一的奥飞动漫,其股价在《美人鱼》打破《捉妖记》纪录后一路飘红,但4天后也开始回落。一条美人鱼,最终还是没有逃出大盘的手掌心。
“看片买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曹海涛提醒腾讯娱乐,散户们期望的一夜暴富,随着股市的动荡和低迷,很难再次出现。
周星驰是不是又赌亏了?
因为《西游降魔篇》的保底失策,周星驰这次到底能赚多少?成了各路围观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不算后期分红的话,周星驰已经从6亿保底金中净赚了1亿以上。王义之的观点和打官司时的华谊类似,周星驰的钱自始至终都没有承担什么风险,等于是空手套白狼,顶多是赚得少了点,却绝对谈不上“亏了”。
由于《美人鱼》的延期下线 ,最终的票房分账结果至少要等三个月以后才能结算。但就算一切顺利完成,也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投资回报就被锁定了。据悉,院线会将票款直接结算给发行公司,再由发行公司按照协议比例转给制片方,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携资威胁”的事情。许多发行方后悔了,便会扣下票款不返还,并以此当做筹码与制作方再次谈判,争取更多利益。
“这样的事太多了。”曹海涛说,他当年参与投资的电影《新倩女幽魂》,票房虽然刚刚收回成本,然而直到现在发行方也还没有给投资方结算。“不赚钱的电影都这样,更何况赚钱的电影呢?”这就和房价一夜之间猛涨,很多房主宁可支付违约金也要重新卖房子是一个道理。
当年《西游降魔篇》结算时,周星驰也曾将华谊兄弟告上法庭索要分红,但最终败诉。与王中磊的口头协定和一纸始终没有签署的补充协议,成了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次想必他应该会比上次小心谨慎很多。
金融圈跑马圈地,也带来了奇葩产品
《美人鱼》保底发行的成功,一下子将资本运作的游戏规则摆在了舞台中央,让人眼前一亮。“你不能因为吃到第7个包子觉得饱了,就认为前面6个包子都没有用,那才是关键。”据曹海涛回忆,早在2010年华谊兄弟成功在创业板上市之前,金融资本就已经注意到了影视产业。
商业片被哄抢,连文艺片都沾光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段扩容,以及政策性的利好,使得原本在房地产、能源等传统领域流动的资本,逐步转向了影视产业。目前,国内大大小小涉及影视投资的基金数量已达数百只,总规模约千亿元。这些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甚至自组影视公司的形式,开启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小时代》《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港囧》等项目的陆续成功,让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这些“高冷”的金融名词频频出现在娱乐版,也让柯利明、李力、方励等这些来自金融圈的操盘手们,成为了媒体笔下的影视圈新贵。他们从商人的身份摇身一变,便融入到了周星驰、徐峥、宁浩、郭敬明等卖座导演的朋友圈中。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些金融资本的体量实在太大,往往是影视圈体量的数十倍,商业项目被哄抢一空后,连小成本文艺片都跟着沾了光。《一个勺子》《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不少被称之为“年度良心”的文艺片,都是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得以问世。2016年伊始,贾樟柯导演便与金融资本合作发起“头头是道”影视基金,并成立上海暖流电影公司,主攻商业电影,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
《美人鱼》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被一举打造成爆款的。但在当下的中国,拥有稳定制造爆款能力的导演,除了周星驰,也就剩冯小刚、徐峥、宁浩、张艺谋等人了。这几位导演中,快的,一年出一部作品;慢的,很可能三年才出一部作品。
被“生造”出来的《叶问3》
那么问题来了,爆款都被别人抢光了,剩下的人怎么办?最近,《叶问3》便身体力行地给我们上演了一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剧情:生造爆款!
3月6日,刚刚上映两天的《叶问3》被业内人士举报,称影片在上映期间出现大量包场、买票房的不良现象,有些影院甚至还使出深夜放映“幽灵场”的低劣手段,被认为是片方为了冲击10亿票房而进行的造假行为。
由此,《叶问3》10亿保底发行的相关细节也陆续曝光:快鹿投资集团以2亿价格购得《叶问3》的投资、发行权利,然后通过对外发售保底基金,将票房收益全部转让给分别在A股(神开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两家公司。然而,这两家公司的背后控股股东依然是快鹿投资集团。也就是说,快鹿的身份集投资、发行、保底三位一体。
自己花钱做产品,自己又当顾客买回来,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呢?
对此,去年徐峥导演的《港囧》就为我们做过普及。影片上映前,徐峥便将《港囧》47.5%的票房净收入,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欢喜传媒(前21控股),提前拿回1.5亿真金白银。同时,徐峥本人作为欢喜传媒的大股东,可以间接参与《港囧》的票房分红。当然,如果公司股价跟着上涨,还能尽收大把收益。
但《叶问3》的问题在于,它不是《港囧》,叶伟信也不是徐峥。于是,为了把很可能不会成为爆款的《叶问3》打造出“10亿+”的身价,快鹿投资集团做了很多被业内人士认为“奇葩又可恨”的事情。
一方面,快鹿通过包场、买票房等手段向观众营造出电影火爆的场面,虽然这种做法算是行业潜规则,并不违法,但一旦“买”过了,就会引发影视业同行的抵制。日前,电影局已经公开表示要调查这一事件,并且责令票务平台上交相关交易合同。然而,快鹿在9日早上发表声明,称“幽灵场”只是个别影院的行为,与自己无关。
另一方面,快鹿还被质疑以《叶问3》做抵押,在8家平台上向散户投资者融资,融资额度早已超过影片拍摄、发行所需要的资金。日前,一位快鹿旗下员工还对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感慨道,“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令业内人士感到担忧的是,一旦《叶问3》票房达不到10亿,参与融资的散户投资人赔掉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于整个影视行业未来的信心。对此,快鹿集团回应称,“公司产值达到1093亿”,“旗下的投资公司都是专业放贷公司”,并且将对所有污蔑快鹿的行为采取法律手段。
孰是孰非,我们只有等待更多真相。
文化产业必将资本化
影视产业金融化以后,《美人鱼》这样的保底发行“爆款”会成为一个常态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发行人先对腾讯娱乐纠正了一个概念:“首先,从1985年中国电影市场化开始,保底发行一直都在,它本身就是一个常态。”而对于像《美人鱼》这种通过金融产品来做巨额保底,“需要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这个产品本身要足够好”。言下之意,《美人鱼》的不可复制,来自于周星驰的不可复制,它只能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稀缺品种。
“但是,这种把电影变成金融产品的操作模式,将会越来越多。” 他有些无奈地说道。
影视金融化势不可挡
在王义之看来,这种操作模式在好莱坞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公司把原来的一种风险概率分解成多种,每种概率针对不同的风险偏好,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好莱坞大的影视公司都是自己做,国内因为具备专业金融能力的制片公司不太多,并且金融机构的出资能力更强。”
不过,华尔街投资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整个电影产业是高度成熟、发达的。第一、好莱坞类型片产量高、卖相一目了然,金融公司可以选择打包投资,这样其中一部电影失败了,其他电影的收益也可以平衡回来,风险大大降低。第二、版权、衍生品产业发达,票房收入连50%都占不到,风险再次降低。第三,好莱坞有很健全的资金退出机制,能更好地保障各级投资者的权益。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资本都是逐利的。国内的金融投资者们似乎还等不到市场成熟,就开始迫不及待建立属于他们的一套游戏规则。
“现在文化已经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了,它一定会资本化,一定得跟金融相结合,这样它才能杠杆,撬动更多资金,就跟房地产一样。”从金融圈跨界过来的《美人鱼》投资方泽悦总裁王译可,笃定地告诉腾讯娱乐。
五味杂陈的传统电影人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化大潮席卷过后,虽然大多数传统影视公司、电影人都已经主动或者被动拥抱了资本,但他们的感受依然是五味杂陈。
“你把《美人鱼》做到40亿、80亿,有什么价值?这个影片本身不值这个价,你做出来了,证明你成功。对电影真的没有帮助,其他大量中等以上投资的影片怎么办?” 资深发行人颇有些无奈地反问道,“电影是一片绿草地,什么人都进来踩一脚,留下无数个脏脚印。”最后,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了他的感受。
一位一线民营公司发行总裁更是愤慨地对腾讯娱乐表示:“《美人鱼》就是一个金融产品,已经跟电影无关了,有什么可谈论的呢?”
总结陈词:
文化产业正在被打造成国家的支柱产业,资本化是时势使然,无可避免。回顾过去,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都是最坏的时代,唯一永恒不变的是,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更替车轮面前,螳臂挡车始终是徒劳的。
我们可以怀念旧时代的好,但如果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时代,结果只能被抛在路上,连博弈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面对这些陌生的令人感到慌张的游戏规则,与其执着于站在对立面,不如面对它,学习它,利用它,改造它,最终成为那个能够与它博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