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以电影为载体进行普法宣传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郭建华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一走进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家中,就翻开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的特别亲民,总理读报告的时候,会场一共有43次掌声。” 

于蓝接过报告,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认真读着,边看边称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该给群众办的事一件都不能少,好!真好!”

这是63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农村电影放映员郭建华,三年来第二次在两会期间拜访95岁高龄的电影艺术家于蓝。两个为中国电影操劳了一辈子的巾帼英雄,一见面聊的都是农村、电影和儿童片。

郭建华19岁开始放电影,放了一辈子电影,圈里的人都亲切地称她“放电影的老太太”。郭建华喜欢于蓝的电影,当年在农村放映《烈火中永生》,郭建华连续放了十八天,缘分就这样早早结下了。来北京开会,有机会郭建华就会去看望于蓝。

为孩子们创作更多更好的儿童片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放映员和最优秀演员的代表,两位慈祥的老人最关心的都是儿童片。“现在的孩子不缺米、不缺钱,缺的是优秀的精神食粮。”郭建华说,“我一直在呼吁加大对儿童片创作扶持的力度,为孩子们拍摄更多更好的儿童片。”

于蓝鼓励年轻的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霹雳贝贝》的成功就在于有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曾经的全国政协委员,于蓝曾经提议每个学期为孩子们放映两场儿童片,用电影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教育孩子。说到动情处,于蓝还特地写下了她对儿童片创作的期待:“为儿童创作更多更美好的故事。塑造出真实的人物形象,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真实的人物形象!”

表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提起于蓝的代表作,郭建华赞不绝口:《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都是广大农村和学生观众喜欢的电影,她曾经一放就是一二百场。谈起这些角色的塑造心得,于蓝的体会是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深入老百姓。“我是北方人,普通话还可以,但刚开始并不懂表演,都是跟着老演员一点一点慢慢学。”

“放了那么多场你的电影,我最喜欢江姐刑场上的那场戏!”郭建华说。“那就是深入生活,我没做过秘密工作,很多角色都是跟老红军请教。他们有生活,一交流人物就活了。”于蓝说,“比如最简单的一场敲门戏,在红区还是白区,敲门的是自己人吗,听清楚了吗?怎么开门?听老红军讲斗争经验,一下子那种地下工作的气氛就有了。”

听说现在很多青年人报考艺术院校学表演,作为过来人的于蓝直言很难。“表演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对民族的文化传统有深入了解,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培训。”

回忆起当年在戏剧学院跟专家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日子,于蓝说,“表演需要一个过程,一场哭戏,你要知道角色眼泪产生的整个情绪过程,找到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效果,不是生挤出几滴眼泪就行的。”

虽然已经95岁高龄,但于蓝心中关于表演和角色的点点滴滴都记得很清楚。临走时,于蓝拿出自己写的《苦乐无边读人生》送给郭建华,书的扉页上,于蓝写着“郭建华惠存,留念”。写完,又专门找来一张纸巾盖住墨迹,于蓝对郭建华说,这是我们之间的纪念。

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数字影院

作为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郭建华曾经提交了“在全国中小城市建设数字影院”的提案,并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影院3241家,银幕数12777块。

今年春节档初一到初六,全国电影票房6天突破30亿元创造历史新高,多项市场纪录随之刷新。看着电影院里的火爆场面,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郭建华也有自己深切的感动和难受,“在我们河南开封县的电影院,有人专门从六七十里地以外赶来看电影,一连看了三场还看不够。”

一位老放映员的感动落实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中,郭建华今年提出了“在全国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数字电影院”的建议。她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享受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都能在家门口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

“十一五”期间,国家拿出25亿元来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工作,包括购买设备、车辆,购买服务等,而各地配套的资金数量也超过25亿。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农村电影放映重新焕发生命力。到“十一五”结束,全国64万个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国家开始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2011年7月底,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河北唐山组织召开全国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工作现场会,要求到2015年底之前,保证全国县级城市都有数字电影放映场所。

郭建华表示,“十一五”让农民重新看上电影,“十二五”让县城居民在现代化影院里看上电影。“十三五”期间,国家有能力也应该让全国乡镇和条件较好的农村,与大城市的观众一样,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最时尚的电影大餐。

她建议,“在一线城市商业市场和农村公益市场齐头并进的大好形势下,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郊远区和基层乡镇影院的延伸建设,逐步改善基层观影条件,实现从室外到室内、从站着到坐着、从看到到看好电影的过度。”

“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乡镇和农村电影院,让观众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春天冬天都能看到优秀的国产电影。”郭建华说。

以电影为载体进行普法宣传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文化战线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深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引导、培养农村农民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必须依靠通俗化的传播手段。

由于“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已全面覆盖,通过摄制有针对性的电影科教片、故事片,发挥电影通俗易懂、声情并茂和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特点,在广大农村的普法宣传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郭建华已经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42年。在当放映员的21年里,她亲自为观众放映电影1.3万多场;当站长和经理的21年里,共组织放映了14万多场电影,观众高达上亿人次。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河南开封市祥符区(开封县)人大、纪委的大力支持下,共组织廉政普法宣传故事片、科教片放映3万多场,观众150多万人次,利用电影声情并茂的优势、“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较好地达到了廉政普法宣传的效果,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郭建华建议有关部门创新司法理念,注重通过电影手段,增强农村普法宣传的效果,让法治宣传教育走出枯燥的说教,让广大农村群众在愉快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识,让法律真正走进农民心中,帮助农村群众树立、强化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成为法律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另悉,由郭建华策划,“花生”系列科教片的第二部,介绍花生深加工的科教片《咱家花生好卖钱》目前正在完善剧本。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