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资料图)
很多人知道徐浩峰,是因为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以及他自己的《师父》。这三个武侠电影里,他的身份分别是编剧、作家、导演。而早在被大众熟悉前,徐浩峰还是电影学院导演系导师、影评人(出过影评集《刀与星辰》)、小众导演。第一部作品《倭寇的踪迹》2011年初拍成,2012年上映,成绩惨淡。第二部《箭士柳白猿》2011年底拍成,直到今年才被出品方拿出来,3月11日上映。
跟《师父》一样,《箭士柳白猿》讲的也是民国事儿。主人公是一个顶替了师位的武林纠纷仲裁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来路不明的青年箭客突然出现,自然让各路势力都不得安宁了。徐浩峰说,拍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魔戒》。“《魔戒》里用了大量的射箭,是英式的射箭方法。我当时看到了清朝考武状元射箭的资料,最初的兴趣就是想拍一个中国式的弓箭,看看跟英式的有何不同。”
这部电影还是徐浩峰惯常的风格——气质硬派、台词精简、打戏干净利落。喜欢的人会觉得有新意,自成一派。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故作腔调。
众所周知的是,曾经风光的武侠片,这几年来已被市场判了死刑,仅有的几部口碑和知晓度不错的,如《一代宗师》、《绣春刀》、《聂隐娘》、《师父》,热度都远比不上时下流行的《美人鱼》、《捉妖记》、《港囧》等热门类型。徐浩峰认为,武侠片不再受欢迎,就因为在20年里的更新很少。而他自己,正在用作品实践这个“新”。
影评人出身的他还强调,这个观众普遍关注票房的时代是不正常的,那应该是投资人和和影院老板的事儿。而回归电影本身,影响舆论需要影评人的存在。但是,中国的影评人远没有美国、法国、日本影评人的地位。“如果你要想秋季收获,你在春季的时候一定得提早地培育。我们要想让电影市场发展起来,挣更多的钱,你就一定要通过投资,通过造势的方式,先把影评人的群体培养起来。”
记者:提到武侠类型片,多数人觉得就是商业电影,但你的电影又有些不一样。你觉得《箭士柳白猿》可以归为商业电影吗?
徐浩峰:我的电影不一样,主要是原有的一些商业模式和商业元素在我这得到了修正和更新。这个对大众电影来说是正常,你看在好莱坞系统,它也跟正常的楼市一样,大概几年会稍微跌一下,它不会一直猛涨。正常的大众电影它也是隔个五六年一定要有一次变化,要不然这个类型就会死掉。之前的武打片驰骋了20年,现在武打片没有市场,几乎是影院经理的一个共识,只有少数人可以成功,拍一个武打片是要冒投资风险,原因就是在20年里的更新少。
记者:你之前说过,国内商业片嫖客的心态太重。你现在还持这种观点吗?
徐浩峰:因为在几年前是一个很严重的大家看电影不知道看什么的一个阶段,最后就很容易把看电影的行为沦为看热闹,这不太符合大众电影的规律。因为在世界范围里的大众电影,就是我们国内讲的所谓的商业片,它的规律是提供一个生活的参照物。好莱坞的明星如果他不能成为时尚或者是思想运动,或者是青年人的某个思潮的代言人的话,他其实不会成为明星。而我们的电影制度跟明星制度就好像不是按照这个规律走的。
记者:你既是导演也是电影学院的老师,拍片压力会小还是更大?
徐浩峰:我这双重身份,都有压力。一个你是当老师的,你要教学生,你就不敢把电影拍不好。因为学生对你有要求,你跟我们讲的怎么和你自己拍的不一样?
对资方我是希望能有一个长远的细水长流的关系。别人支持我,然后我也希望别人的选择是对的。我自己对大众电影的研究,我是觉得我在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希望能够彼此印证选择是对的。
记者:现在大家谈到大众电影基本都在谈票房,比如今年要六百亿了。你作为导演,作为老师,怎么看现在这种热度?
徐浩峰:这个它其实是不太符合大众电影的规律的,因为这些话题它其实不应该是电影观众看的,是投资方和影院老板谈。原因就是说我们对大众电影的舆论,还有影评人对大众电影的参与性就不像好莱坞那么强。我希望中国的影评人取得好莱坞影评人的地位。好莱坞系统的影评人就像美国的律师一样,他是在司法里面起到非常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个影评人的团体,正常的电影舆论环境,是一个电影市场重大的组成部分。
记者:但现在看来影评人的地位好像还不如以前了。
徐浩峰:对。如果你要想秋季收获,你在春季的时候一定得提早地培育,所以我们要想让电影市场发展起来,挣更多的钱,你就一定要通过投资,通过造势的方式,先把影评人的群体培养起来,因为这是做电影市场的一个大的规律。现在好像是我们对影评人群体处在不管不顾的状态,觉得是可以被忽略的,但是其实它恰恰是这个产业里边非常关键的,属于种子类的一个环节。好莱坞电影、法国电影、日本电影的心声都跟它影评人阶层的强大的存在有关键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