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电视剧第一大国,有多大?年产量1.5万集左右,仅今年2月进入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就达81部、3407集,遗憾的是,当月农业题材电视剧仅1部36集。
我国是电影第二大国,有多大?票房破400亿元冲600亿元,今年仅54天便破百亿元,但就在刚刚过去的“三八档”仍旧“跑空”,仅有一部新片上映,且票房寥寥。
如此,影视剧究竟是拍多了还是拍少了?看来,这绝对不是非错即对、非此即彼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广电行业也需要“时髦儿”地进行供给侧改革了。
供给侧改革,靠“引进”过日子行不通。关于原创这件事,已经有许多人不惜笔墨地“唠叨”过。如今,现象级节目不时出现,但追根溯源,很多都能找到“国外亲戚”。引进版节目无疑能减少试错成本,但当引进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依赖,乃至台与台之间的PK,对原创而言就是极寒天气的来临。
供给侧改革,过“独木桥”并非首选。一方面,当几千集的电视剧在“沉睡”,制作方完全收不回成本;另一方面,上千家县(市)级电视台因买不起新剧而眉头紧锁。制作方可否不要都去一线卫视抢独播、首播,而尝试把电视剧“群发”给许多县(市)级电视台呢?
供给侧改革,最终是要奔着精品去的。拿产品说话——这是制造业的标尺,对于生产精神产品的传媒界依旧适用。但是当收视率、收听率、票房成为太过重要的一把尺子,甚至是唯一一把尺子时,难免出现为了漂亮数字而使出的伎俩,在大数据时代,为什么不能想办法把观众口碑也转换成各种率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叫做《海阳现场秀》,是中国广播脱口秀的代表,几乎囊括了全国娱乐节目评选的所有奖项,节目在20多个省市播出,还被山东卫视、辽宁卫视搬上了电视荧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阳工作室”只有四五个人,日复一日工匠般辛苦而细腻地打磨着,每天吸引大批粉丝与之互动。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综艺节目,拿着制作“大片”的劲头,动辄上亿元的制作成本砸进去了,最终却成为“裸奔节目”,完全收不回成本,毫无疑问,这些“大片”根本没入观众的眼。
总而言之,供给侧改革,要知道需求侧是怎么想的。
面对一“热”一“冷”,改变还是坚持?
对话人:导演 赵宝刚
著名导演赵宝刚已经两年没有拍电视剧了。一面,是他很想拍现实题材电视剧,无奈的是,一听说不是古装剧,电视台给的价格就低;另一面,是市场风行古装剧,如果有“大咖”演员,是个大IP(知识产权),不论质量怎么样,电视台都愿意购买。这一冷一热让赵宝刚感到困惑和纠结。
记者:现在什么题材的电视剧更合电视台的“胃口”?
赵宝刚:电视台购买电视剧,愿意出大价钱的就是古装剧,同时要看你用不用明星,IP有多大。像古装的大IP,高的话一集可以卖到八九百万元,但现实题材剧努努力才能卖到500万元,一集就差了400万元。从公司运营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电视剧能卖多少钱会影响创作者拍戏,这一部卖得好,下一部你就敢投入。像郑晓龙的两部戏《甄嬛传》《芈月传》都卖得很好,因为前一部卖得好,下一部再做的时候投入就大,也能做得水平高,这样就越滚越大。我的公司做了20年,现实题材电视剧投入1.2亿~1.5亿元是极限了,再多投就赔钱了。就是这样的价格,也还是不够做出高水平的剧。而且现在电视台买剧,要看里面有没有“大咖”,反倒对于制作水准、质量没那么在意。现在的古装剧已经卖到出人意料的价格,只要是大IP、有“大咖”演员,不管内容、质量如何都能卖。
记者:那要去适应这个市场需求吗?
赵宝刚:我年轻的时候,看老一辈导演导的作品就觉得过时了。和冯小刚导《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很多人也反对,我们当时就说你可能欣赏不了我们的东西。但是今天我们也成为那样的老人了,有些年轻人看我们的作品也会说你们的东西已经旧了。关于新旧,我大概在两年时间里采访了几百个年轻人,问他们怎么看影视剧。他们的观点是,你拍得再好、再讲究,旧的东西再经典,我们也不爱看;有的剧虽然内容不够好,但我们觉得新鲜就有兴趣看,看完“骂不骂”再说。所以我想,如果我考虑市场,就必须去做改变;如果不考虑市场,我就不要导戏了。
记者:以后还会坚持拍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吗?
赵宝刚:我今年60多岁了,想拍一些让自己“舒服点”的戏,就向电视台提出能不能不用明星,对方说不用也行,但价钱就低了。我就提出能不能有个几步计划,比如第一部没有明星,第二部成为明星了再慢慢拍下去。电视台虽然认可,不过价格还是很低。所以,我还是决定一部一部地签。第一部宁愿赔钱,也要一心一意拍出好戏。虽然说要适应市场,但有些原则还是要坚持。毕竟,即使在种种条件限制下,文艺界还是做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我用了两年时间组了5个剧本,有4个是现实题材,有一个是民国题材。第一部假设拍成了,第二部就好办了。如果这一两部戏没做好,我可能就真正退出了。
做好“加、减、乘、除”,推陈不忘出新
对话人:宁夏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总监 张春华
在宁夏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总监张春华看来,随着受众对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分众化以及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广播电视行业过去靠增加节目时长和数量,靠“克隆”引进等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就能取得不错收益的日子正逐渐远去。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死角,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广播电视为什么同样需要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记者: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广电领域来讲有怎样的必要性?
张春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被大家熟知之前,广播电视从业者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传统媒体在竞争发展中的阵阵寒意。
一如经济领域,各地广电媒体发展层次、规模体量差别巨大,所要破解的难题也不尽相同。就西部省区而言,广电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不妨从“加、减、乘、除”上进行探索,也就是从“增加有效供给”“缩减落后产能”“发挥创新的倍增效应”“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几个方面着手。
记者:在增加媒体产品有效供给上,广电媒体要从哪些方面做“加法”?
张春华:新兴媒体的发展势如破竹,但是传统媒体目前至少在三个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短时间内不会丧失:一是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二是资源优势,三是专业人才队伍
在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塑造上做加法,更多的要在热点问题和关键时刻上发挥影响力,不回避矛盾,不粉饰遮掩,实事求是,回应关切,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近年来,宁夏新闻广播连续开展了“鲜花朵朵送雷锋”“情暖童心”“经典诵读书香宁夏”“巾帼建功助力脱贫”“广场问政”等大型公益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媒体的责任形象,也凝聚了一大批社会资源和忠实听众。
在资源优势上做加法。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尤其是地方广电媒体同时还具有贴近性优势,用好这些资源既是责任所系,也是产业发展的机遇所在。宁夏卫视、经济频道打造了《解码一带一路》《这里是宁夏》《天下回商》等一批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节目,受到主管部门和受众的好评。
专业人才队伍上做加法。自媒体方兴未艾,但不可否认,媒体行业仍然是一个人才密集、高度专业化的行业,而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专业人才,仍然是行业中的中坚力量。
记者: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要解决重点领域面临的发展问题。在你看来,当下广播电视领域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张春华:压缩广电领域的落后产能,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是改革首要解决的。广电媒体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多年来,各地广电媒体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期累积了大量的节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和保障力量。有些节目定位不明,有些节目内容雷同,有些节目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投入不足,勉强维持,节目缺乏竞争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靡。这些节目在媒体繁荣期不算什么,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在承受范围之内。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成本的支出就不再显得可有可无。做好广电媒体供给侧改革,需要在这些供给要素上做减法,减轻包袱,轻装上阵,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有市场潜力,为受众所认可的节目领域。
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在创新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张春华:媒体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受众之所以有所远离传统的广电媒体,不是对信息需求的减少,而是对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重新选择。长期以来,广电媒体注重采集和播出,但对信息价值和节目衍生产品的深入挖掘上相对薄弱。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便捷、更贴近,更多的是扩大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做乘法,需要广电媒体超越传统节目与新媒体的简单嫁接,切实推进融合发展的步伐,使信息在采集、发布的各环节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新媒体平台中取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记者: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广电媒体来说,在改革中要着重处理哪些问题?
张春华: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为广电事业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就是我说的“除法”。
就西部地区广电媒体而言,内部机制不活、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人才创新活力有待提高的问题相对普遍;外部产业经营和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也显得较为突出。推进广电媒体的供给侧改革,对内需要打破频率频道各自为政的采集模式和生产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充分激发部门和员工的活力,握成拳头出击,形成市场竞争的整体合力;对外理顺事业发展与产业经营的关系,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总的来说,对广电媒体而言,持续改革、服务受众、激发活力,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无止境。 从业者说
县级广电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当前,实现该目标的“短板”在县及县以下。从广播电视来看,占94%国土面积、72%人口的县域,2862个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入仅占全国广电收入总量的8%,广告收入仅占3.7%,生存非常困难,公信力不断消耗,宣传舆论阵地逐步流失。建议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增加“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子项,通过“本土化+市场化”,盘活全国广电资源,解决县域广电贫困化,发挥本土化、本地化节目在提升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中的作用。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 张海涛
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方面打开一点思路,向两端扩大视野:一是中华文化优秀的精华,二是有关未来的创意、创造性内容。我们有相当多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观的经典名篇可以用于文艺创作,把经典中华文化的精华提取出来,通过现实载体、现代审美表现出来。这方面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规划一些选题,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策划,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力,演变成文艺精品。关于未来的创意美国人制作了很多内容,我们涉及的还比较少。如果我们在艺术创作题材上,一手伸向传统文化的精华,一手展开对未来的想象,我们的视野就不会局限在迎合上。文艺作品除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能够读懂外,一定要导引普通群众综合素养提高和艺术鉴赏力的升华,仅仅停留在满足需要是不够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 冯远
节目制作
当前影视行业需要重视“节目同质化严重并过分依赖引进模式与明星资源”“产品哄抢资源、制作成本疯涨”“收视绑架平台、平台绑架制作”“创新成为躺倒在引进模式上的僵尸”的问题。影视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强化平台创新孵化功能,尽快制定有关广电制播分离的系列政策。二是推进机构特色定位及产品创新升级,重点研发明星素人结合、素人为主的低成本特色化综艺节目,帮助广告主创造更多市场价值的消费娱乐节目,以及对接互联网、能有效拉动新产业链的视频互动节目。三是优化配置供给,分类引导产能。在产品上淘汰一批同质化严重、成本过高的节目,库存上盘活一批积压的电视剧给二三线卫视与地面频道,产能上转移一批到媒体平台与视频网站开辟产销对路的新节目,品牌上优化一批优秀人才团队和制作机构,以解决痛点、击穿盲点、占领高点。四是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创意与媒体运营研发中心主任 欧阳常林
渠道建设
广电网络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构建广电网络融合发展生态的角度,改变以往各个业务形态自成体系、孤立发展的局面,统筹布局各种业态,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围绕“以战略促创新 以改革增活力 以文化促转型”,坚持“跳出广电看世界,围绕信息做产业,以业养业,多业并举,主业做精,产业做大,创新驱动,转型跨越”的思路,谋划部署了一大主业、十大产业发展板块,互联网产业园、城市数字电影院线、广告影视传媒、客服营销、电视购物、文化旅游融合产业等业务协同发展,经营收入增幅年均超过30%,尝到了多元发展的甜头。
——甘肃广电网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