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叶问3》票房不实传言盖棺定论 业内质疑:处罚太轻

日前,闹了沸沸扬扬半个月的《叶问3》票房不实传言终于被盖棺定论,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下达处理意见——《叶问3》发行方大银幕公司暂停发行业务一个月。

《叶问3》票房注水被罚

日前,闹了沸沸扬扬半个月的《叶问3》票房不实传言终于被盖棺定论,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下达处理意见——《叶问3》发行方大银幕公司暂停发行业务一个月,全国73家涉事影院被通报批评,三家电商也被严重警告。

虚假票房查实3200万元将被扣除

据悉,此次查实《叶问3》虚假场次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这部分票房将从原统计数据中扣除。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早前《叶问3》曾通过自己买票房、包场以及一些金融手段抬高票房,欲在金融市场上获利。

处理意见公布后,业内自然又是一番轰动。这是官方出面维护电影市场秩序最大力度的一次,但查实的虚假排场、票房及自购票房能将注水票房一网打尽吗?这个处罚力度算轻还是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深圳院线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对《叶问3》的违规处罚太过轻描淡写。”

“还能有什么过高期待?被媒体曝光了下不了台,只能进行处罚。虽然‘偷票房’现象早有先例,但此番情况比较复杂,多种形式没有区分开来。”深圳一影院经理称。因为相比“手写票”、“团体票”等证据确凿的“偷票房”方式,用大量现金匿名买票的“买票房”手段更加隐蔽,不易察觉,也难以抓到证据。

有记者致电《叶问3》的出品方快鹿集团董事兼新闻发言人胡伟伟,但对方始终没有接电话。胡伟伟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叶问3》陷入票房造假风波,是由于有同行不正当竞争,暗箱操作。快鹿集团的确签署过《叶问3》票房的对赌协议,虽然具体价格不为人知,但是按照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承诺恐怕即将落空。如果票房未达到对赌约定,一定会对投资者造成不良影响。

金融手段不能伤害电影产业健康

相比中国电影票房的爆发式增长,政策上的管理规范却没有跟上步伐,滞后的结果就是很多问题发展到比较严峻的时候才会进行处理。我国第一部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关于电影的行政法规是《电影管理条例》,该条例在制片、发行、放映领域都做了框架上的规定,但是一共只有68条,远不够细化和完备。直到2012年1月,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专门针对票房透漏瞒报问题制定了管理规范,掀起行业风暴。

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认为,这次事件的核心是票房的虚构预期成为了金融产品,即在真实的票房产生之前便已经是金融产品。一批基金公司和一只上市股(公司)勾结,对一部影片的票房进行了预期很高的保底,然后便煞有介事地出售它的预期收益。一批相关联公司争相购买,从而企图一举抬起上市公司的股价,之后便是企图几十倍地攫取投入到票房保底中去的投资回报。

“诚然,《叶问3》是好电影,但金融化电影行业,类似一些金融公司介入《叶问3》电影票房的事件就是过度炒作。虽然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金融也可以介入电影行业,但必须以不伤害电影业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制造出虚假的观影人次和票房,只能制造出伪电影价值,实质上是伤害电影产业。”赵军说。在他看来,政府一定会对这种现象进行干预。事实上,正是炒家们“玩出了火”引来了政府调查,使得他们功亏一篑。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