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制作人不该老想着成为金融高手

自“挖脚”万达后,华谊兄弟一直并未发声。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资本狂奔下的中国电影:投人还是投项目”的分论坛上,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在评价万达影业的发展模式时,称对方是一家聪明的公司。

王中磊

自“挖脚”万达后,华谊兄弟一直并未发声。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资本狂奔下的中国电影:投人还是投项目”的分论坛上,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在评价万达影业的发展模式时,称对方是一家聪明的公司。

万达和华谊兄弟这两家公司最近因为一位高管的人事变动而引发外界关注。2016年2月,原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离开原工作岗位,加盟华谊兄弟影业担任CEO,全面负责华谊电影及电影院相关业务的管理和运营。加盟华谊之前,叶宁长期主管万达院线、影视、发行三家公司。2015年,叶宁领导成立不足两年的五洲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票房67亿元,收入16.5亿元,占据民营电影发行公司的第一名。

叶宁的加入被外界视为华谊兄弟管理开始迈入“职业经理人”时代,也让万达和华谊兄弟电影业务的比较被搬上台面。

王中磊认为,两家公司的基因并不相同,华谊兄弟是从一家专注电影产业的公司逐渐成长为大规模的文化公司,而万达则是由一家重资产的地产公司开始向文化类“轻公司”转型。

“万达希望透过文化热潮让企业转型,变成更轻的公司。万达拥有强大的基础,包括它们在做商业地产时积累的强有力的终端资源。”王中磊说道。

2005年,作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宣布进军电影产业之后的重要业务,万达院线正式成立。在万达商业广场的带动之下,万达院线顺利拿下国内院线行业的龙大老大位置。实际上,如果万达仅仅把业务停留在电影产业放映终端市场上,万达和华谊兄弟之间的竞争或许并不如现在这么直接。2011年,万达成立影业公司。2014年,万达影视联合其它资本成立五洲电影发行公司,这两大举动重新改写中国民营电影公司的竞争格局。

“万达这两年很聪明,除了原来的终端资源基础之外,它还在为电影内容和电影渠道做了很多准备。”对于万达影业和五洲发行,王中磊给出了如上评价,在他看来,聪明的电影公司应该知道“做电影和做文化,最源头的部分还是需要有强大规模来推出好电影”,回归电影内容本身。

根据华谊兄弟2015年业绩快报,其在主页板块影视娱乐上参与、制作、发行了16部上映电影,实现总票房约43亿元。近年来不断推行“去电影化”的华谊兄弟似乎准备重新发力电影业务,在火热的电影产业中拿下更多市场份额。除了引进具有丰富电影制作和发行经验的叶宁之外,华谊兄弟还通过与美国STX公司共同投资电影、投资韩国制作公司等方式进军海外市场。

电影制作人不该老想着成为金融高手

在本次论坛上,王中磊还呼吁,国内电影制作人不该老想着成为金融高手。

让王中磊焦虑的是,国内电影行业,专业的人不干专业的事。在美国,召开电影项目会时,编剧们几乎聊的全是剧本该怎么写的干货;而国内则几乎全是用PPT在向你展示,项目将来如何变成游戏,变成舞台剧,然后预估卖到十亿票等跟电影本身没有啥关系的愿景。“当每个电影制作人都想成为一个金融高手的时候,中国电影就危险了。”

王中磊坦言,在美国一家独立电影制作公司一年可以拍到15部不同题材的成熟电影,而华谊兄弟上周刚发的计划是两年拍摄22部电影,虽然国内也有不少独立电影公司声称一年要拍25部电影,可最后真正能成片发行的远小于计划数。

究其原因,王中磊解释道,在好莱坞,电影就是电影,你拍得越多,成功率就越高,才有可能吸引更优秀的编剧和人才加入团队。其实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简单过程,这就是他们的发行定律。因为在美国拍片的融资方式跟中国不一样,很多操盘者并不是投资人,中国则绝大部分需要制片厂来自掏腰包拍摄,市场环境就造成了不少国产电影只重票房,不重质量和文化内涵。

美国每年上映的电影当中,有50多部能够获得票房支持,其中约有20部是既有票房又有文化内涵,国内每年也有约30部国产电影获得票房支持,最后能被大家叫好的却寥寥无几。王中磊担心,如果高质量电影不增加,中国电影市场再大,即使增加到两千亿,也只能是个电影市场大国,而非电影强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