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跨界者&周边 / 正文

网红、直播、VR,偶像养成还能怎么玩?

从最初的穷游到后来的户外竞技再到生存挑战,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虐星”后,观众渐渐对这一类型审美疲劳。2016年,在明星资源被规模化地消耗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选秀类节目又逐渐回归主流视线。

近年,在明星真人秀风靡的当下,户外类综艺节目可谓出尽风头。《花儿与少年》、《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极速前进》、《了不起的挑战》、《跟着贝尔去冒险》……从最初的穷游到后来的户外竞技再到生存挑战,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虐星”后,观众渐渐对这一类型审美疲劳。2016年,在明星资源被规模化地消耗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选秀类节目又逐渐回归主流视线。

日韩造星升级选秀模式 偶像与节目共同成长

偶像养成类节目自2015年《流行之王》《爱上超模》等节目之后,重新进入主流视线并且逐步升温,成为2016年自制综艺和版权综艺的新势力。2016年,出现少女选秀《国民美少女》、《夏日甜心》、《蜜蜂少女队》,少男选秀《元气少年》、《燃烧吧少年》、《青春纪念册》等一批偶像养成类节目。引进日韩造星体系、记录年轻少男少女偶像的成长历程、面向年轻族群,是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业内推测,此类综艺或开创另一类培养新人偶像的选秀模式。其中,由SMG互联网节目中心、东方卫视中心携手优酷·土豆、SNH48、科翼传媒共同打造的国民偶像养成真人秀《国民美少女》自播出以来热度不断,开播十期点播量超3亿,是2016年偶像养成类节目的代表之作。

节目本身、播放平台和养成偶像共同成长是偶像养成节目的另一大亮点。《国民美少女》开播之前,费沁源的热度不如节目本身热度,开播之后,节目主要选手费沁源、徐晗、许佳琪等人的热度随节目本身热度不断攀升,费沁源一度在开播第三周和第四周超过节目的热度。塑星、造星的成功带动了节目的热播,也标志着节目的成功。

二次元“网感”成突破点 游戏互动化深度绑定粉丝

“明星+网红”,阵容配置有亮点

除了引进日韩造星体系,今天的偶像养成类节目还有了新的变化:增添了一些二次元的味道,通过“网感”吸引年轻化群体。来源于日本流行偶像组合48系的SNH48,本身就携带了吸引年轻“宅”群体的基因,加上请来二次元红人“污妖王”费玉清担任院长,叫兽易小星担任特邀嘉宾,《国民美少女》通过参与人员自带的“网红”光环,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一档颇具“网感”的偶像养成综艺。同时,由于播出平台和偶像养成节目本身的大众性,《国民美少女》又把SNH48带到更广大的受众面前。数据显示,《国民美少女》女性比例达到51%,甚至超过了男性粉丝群体,而北京市超过SNH48“老家”上海市成为播放第一大省,可见节目本身对选手粉丝群体和影响力延展和扩大的作用。

“在线+VR”,引领直播新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国民美少女》不仅在节目参与人员上动了脑筋,节目运营模式上也进行了多种尝试,玩出了新玩法。在播出模式上,《国民美少女》采用“直播”+“投票”的配置。而去年年底节目制作时,此轮直播热也刚刚兴起,《国民美少女》可谓引领了这一波“直播”潮流,是首个采用互动式直播的网络综艺。

节目每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PK,包括歌舞才艺类PK和游戏竞技类PK,每轮PK中均淘汰一名选手,幸存的选手晋级到下一场。观看过程中,观众通过弹幕、微博等渠道,每时每刻为支持的选手出谋划策,点赞吐槽。数据表明,每期直播节目的实时在线人数都不断增加,点播节目的弹幕总数近8万,体现了这种互动模式对用户黏性提高的作用。互动和参与是节目的重要特色。

近日,《国民美少女》宣布将于4月2日全程采用VR技术进行总决赛直播,观众将能够“走进”比赛现场。据了解,此次《国民美少女》总决选的VR体验包括直播和点播两大部分,将成为在百视通和优酷全景频道露出的一档科技含量极高的网络综艺秀。

《美少女电视台》,小电视互动有奇招

除上述模式创新外,《国民美少女》还衍生了一档姐妹节目——《美少女电视台》,每周五晚间优酷“来疯”平台在线直播。小电视直播设九个直播室,在线者可随意选择进入其中,与直播室中的妹子互动。同时,网友实时获取比赛最新进程,投票影响最终结局。这档节目与主节目《国民美少女》紧密联动,小电视游戏获胜队伍,获得“黄金衣”等奖励,直接影响《国民美少女》选手的人气票数和某阶段淘汰与否。而且小电视直播过程时,观看网友通过实时弹幕留言。从数据表现来看,《美少女电视台》的点击量和弹幕总数都是呈现逐期递增的趋势,可见互动“小电视”模式对于维护观众群体,增加粉丝忠诚度的独到作用。

SNH48的受众年轻“宅男”粉丝群体不仅拥有数量庞大,而且参与度高,在线直播、票选等模式不仅能有效增加其黏性,还能充分调动其参与度。粉丝和选手成为价值共同体,通过互动打造闭合的社交生态圈。运营模式的创新与节目特质的高度契合或助《国民美少女》成为互动系偶像养成节目的典范。

关键词: 直播 偶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