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中国影院太多 银幕产能过剩?

在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中,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三天产出票房5.84亿,与去年同期5.22亿相比仅增长了11.8%,比从2012年开始每年增幅30%的数据来看.

在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中,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三天产出票房5.84亿,与去年同期5.22亿相比仅增长了11.8%,比从2012年开始每年增幅30%的数据来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与今年第一季度50%的增长率相比,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如果对比影院增长数字的话,那只能用惨淡来形容——2016年清明档营业影院6534家,去年同期营业影院为5024家影院,增幅高达30%;但换算成观影人次的话,2015年平均每家影院约为990次,2016年约为851次,单个影院接待观众的数量明显下降,这也是今年清明档看上去稍显冷清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年清明档单个影院的盈利水平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而就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票房重头、电影市场高歌猛进的2月,《青年时报》在对杭州的影院进行一番考察后,得出了当地影院硬件资源过剩、存在大面积亏损的结论,并进行了报道。“影院躺着赚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还是说这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常态,亦或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恐吓游戏?

1.jpg

2010-2015票房数据、增长率与历年银幕数据

中国影院太多,银幕产能过剩?

2015年年末,中国内地银幕31627块,仅比北美市场少约1万块。2015年,中国内地全年票房为440.69亿,以美元换算的话,国内单块银幕的年产出约为21.5万美元,而北美的单块银幕为27.8万美元,而2015年年内,新增银幕约为8000块,这就为精确计算银幕的平均产出带来了困难。虽然我们无法得到确切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国内银幕的产出能力并不北美逊色多少。

2010年至2014年,国内单块银幕的年产出分别约为25.1万美元、21.8万美元、19.8万、18.4万美元、19.4万美元,总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得益于国内市场大爆发(相比14年增长48.7%),才将单块银幕的年产出重新拉升到20万美元以上。单从这组数字来看,国内影院的运营的确呈现出薄利化的趋势,也许躺着赚钱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但站着赔钱的时代远未到来。

全国现有的六千多家影院中,县级影院多达3241家,拥有一万两千多块银幕,如果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一二三线,甚至于部分四线城市的单块银幕产出会拉升一个层次。综合以上因素考虑,现有的薄利化趋势可能是由于四五线城市及以下行政区域的快速扩张造成的假象,一二三线城市的影院的产出并没有减少。

2.jpg

2013-2015全国影院票房TOP10

以近三年全国影院票房前10名为例,电影院与银幕数的激增并没有导致前10家影院的收入减少,恰恰相反的是前10名影院的收入还在逐年递增。当然,这个范本还是太小,但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竞争对手的大量出现并没有对既有影院造成大量的观众分流效应。而近五年,全国平均上座率一直在14%-16%之间徘徊,其中2014年为15.82%,2015年为14.95%,均处于合理范围,这可以从更大的层面说明现有的硬件建设速度与现在的市场是相匹配的,也许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

产能不过剩,影院就一定盈利?

硬件产能是否过剩与影院是否盈利之间也不存在必然关系。影院的运营成本包括地产商租金、人员成本、设备购置与折旧成本、水电杂费,以及税收,当影院的票房分成高于运营成本才能产生利润。

而一家影院的运营究竟成本是多少,近几年有哪些因素出现了变化,这恐怕只有影院经理知道。我们选择了杭州当地的两家影院——一家是杭州的龙头影院,一家是被爆亏损的影院,希望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其中一家原本接受了采访,之后却销声匿迹,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另一家影院则果断拒绝了采访。当然,可能运营成本与利润涉及到商业机密,大家讳莫如深。但可以肯定的是《青年时报》的报道中,采用的是一种并不科学的方式进行估算,而即便是新开影院或是旧影院出现亏损也应该是个案。

因为在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说2015年的杭州影院存在大面积亏损的话,那2011-2014年肯定也存在大面积的亏损。如果一家影院连续四五年亏损,那肯定关门大吉了,而如果说杭州出现了产能过剩,那恐怕没有人再开设新影院。事实上,杭州2014至2016年的影院数量分别为63家、89家和97家,影院建设速度并没有减缓。

同一时期深圳的影院数量分别是73家、100家和111家,杭州市人口889 万,深圳市1077 万,情况基本相近。如果说杭州存在大面积亏损情况,那深圳很可能存在,但没有类似的新闻爆出。而深圳与杭州长年处在全国电影票房城市排行榜前十,如果这两个城市长期出现大面积亏损,那亏损可能是全国性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在哪里?

2015年,中国内地全年票房为440.69亿,放映5438万场,观影人次12.60亿。2015年城镇人口7.7亿,若以城镇人口计算,人均观影字数约为1.56次。这个数字有何以意义呢?在人均观影次数相对较低的日本与德国,年观影次数一直维持在1.22次和1.55次左右,而美国的观影次数为4.3次左右,2015年韩国的观影次数也超过了4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观影次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成绝对的正比关系,若以美国人群的观影次数为上限,以去年35元的平均票价计算,中国电影市场的总容量将达到一千亿以上。

当然,上面的算法还是太理想化了,就算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观影次数不成正相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而中国内地平均票价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仍高于发达国家。在不高估中国观众的观影热情的前提下,将其观影次数上限设定在3次,兴许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若以3次计算,中国电影市场的总容量在800亿左右,这将是一个媲美、间或超越北美的市场。若以每年30%的增长率计算,中国电影市场的拐点可能出现在2018年。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家影院,多少块银幕?

近四年,银幕的增长率分别为41.2%、38.7%、29.7%、34.0%,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从增长数量来讲依然是个相当大的数字。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其中第54项取消了改建、拆除电影院和放映设施审批,第102项取消了电影院加入院线审批。相关人士表示,这些“先天限制”的取消会让新的影院自由度更大,也会让影院的竞争更加激烈。若以3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8年年初,国内荧幕数量将超过5万块,比北美市场多1万块。

假设以上推论与事实出入不大的话,在国内市场拐点到来之时,单块银幕的平均年产出依然有望维持在20万美元左右,硬件水平依然不会过剩。当电影票房进入平稳阶段,硬件建设不减速的话,才有可能出现影院过剩的情况。而即便全面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也不必过于担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在较短的时间内淘汰硬件落后、服务水平低下的影院。

当然,以上只是以今日的城镇人口数量且不变为前提的推论,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十年之后,城镇人口会增加一个亿,而这些新增人口会成为电影的潜在观众。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依然广阔。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下乐视传媒董事彭侃先生,彭先生长期从事电影市场研究工作,他的专业建议对我们帮助很大)

关键词: 银幕 中国 影院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