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苏晓:中国的影视剧行业怪兽出没

“中国的影视剧行业,怪兽出没。”柠萌影业的苏晓说,IP是怪兽、《太子妃升职记》《美人鱼》是怪兽、二次元是怪兽……之所以称它们是怪兽,是因为它们一夜疯长,颠覆行业。

苏晓 柠萌影业创始人兼总裁

“中国的影视剧行业,怪兽出没。”柠萌影业的苏晓说,IP是怪兽、《太子妃升职记》《美人鱼》是怪兽、二次元是怪兽……之所以称它们是怪兽,是因为它们一夜疯长,颠覆行业。

在一波波行业浪潮的背后,资本的影子若隐若现。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资金涌入,影视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从内到外发生着变化。公众能看到的“爆款”作品越来越多,本土精品影视作品时而出现;从行业内部来说,十位数的票房收入频频成为现实,行业整合在加速、工业化程度在提高。

硬币的另一面,是资本的逐利基因和行业的文化属性难以融合,资本解决不了影视行业深层次的动力问题。

信托、保险、PE、VC、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众筹,不同类型的资本通过各种通道纷纷进入了影视行业,在这个缺乏工业化标准的产业领域,以金融创新为名开始各类资本运作。

《叶问3》事件将金融资本在影视行业的激进攫利行为曝光在公众之中。影视行业在巨量资金涌入后,行业内部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避免行业快速上升期的暗礁?资本的副作用在行业发展中如何发酵?创作的内在动力如何借助资本良性发展?柠萌影业的创始人、CEO苏晓剖析了他观察到的行业状态。

苏晓创办柠萌影业之前,在SMG旗下的尚世影视担任总经理。从体制内高管到致力于互联网思维运营影视作品的创业者,苏晓的柠萌影业从一开始就和腾讯、弘毅投资、芒果基金等资本紧密结合,三月初宣布B轮融资5亿元。柠萌影业完成作品包括《寂寞空庭春欲晚》、《小别离》等,并拿下了《九州缥缈录》、《扶摇皇后》等IP的影视版权。

记者:资本这些年大量涌入影视行业,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苏晓:行业集中度开始提高,是资本带来的重要变化。原来的整个影视市场从内容上来说,行业的集中度很低,市场规模也很小。行业集中度低是因为全国有四千多家影视公司,产能都不高,没有一家市场份额超过百分之五。但是近两三年来,随着资本的进入,不断地有公司上市和并购,马太效应开始显现出来,差距越来越大。

从内容制作来讲,两极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平台方也很明显了,视频网站从十几家慢慢集中到五家、三家。电视台从原来的卫视不相上下,慢慢集中到前五、前三。接下来,制作公司也会这样。行业内制作公司原来有四千多家,后来有公司上市了,它们更能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在二级市场上开始表现得很好,随着并购,产能进一步提升,慢慢地也会集中到几家龙头企业。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资本对内容的影响。影视作品的内容制作,从原来的“创作者导向”变成了“用户导向”。因为资本是趋利的,它不管导演怎么想,而更是关注市场认可度,需要的到观众接受,观众买单才能使商业模式运转起来。这是资本考虑的核心问题。

在整个电影圈里,近几年才真正强调票房导向。在此之前,电影都是搞艺术的,创作的主要目的使希望能有留得下来的精品,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希望能够得奖,大部分的创作是往这个方向去奔的。

导向问题很重要,随着资本的介入,现在就慢慢扭转了,电影电视剧都强调市场导向,核心就是用户导向。

资本还带了一个好处是,对产业的工业化的程度、产品质量的提升帮助很大。原来的电影投资单部过亿是不敢想像的,现在过两亿过三亿都是正常;原来四五千万拍一部电视剧,现在上亿很正常。

我相信被指责为“五毛钱特效”的会越来越少,我们现在进步相对还是比较快,而且产品的标准质量、工业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从技术角度来讲,电影电视剧都会迅速提升,甚至是向美剧去靠拢,这是资本带来的优势。

记者:资本的趋利属性和文化产品的基因是不同的。资本的副作用是什么?

苏晓:资本的问题在于,它是简单趋利的。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来说,简单趋利会产生问题的,因为它没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首先,资本解决不了这个行业深层次的动力问题。比如说,编剧以前报酬是一千万,并不是说现在给一个亿,编剧就能写出更好的东西。反而有的时候会走偏,原来可能三年才能写一部戏,现在因为钱多他可能一年写三部戏。钱越多,对于创作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创作之后的流程来讲是可以的,但是在行业的源头上,创作这一段,简单强调工业化肯定是会走偏。

虽然说好莱坞模式中,创作者也是工业化分工,但也不能说千篇一律都按这个方向走就是对的。创作还是人大脑的想象能力,发现故事挖掘故事的能力,依赖于创作者本身的素养,这根资本不是直接相关的。钱不能解决行业深层动力问题。

资本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行业的文化趋向保守化。资本本身的趋利属性使得它在商业上可以承担风险,但是在文化上它是不敢冒险的,反而是越保守越好,越安全越好。

新的题材、新的价值观,对社会、对历史的反思、批判和突破,这些方面资本是不会去触碰的。从资本的角度考虑,作品的价值观越统一越好,越简单越好。

美国也是这样,这些商业大片背后的价值观都是极其简单的,因为它要考虑全球市场,各色人种、各个国家、各个种族都要喜欢这个产品,就必须要趋同和价值简单化,不能很深层次地去探讨人性层面、历史层面的问题,资本是不敢不愿去做这种尝试的。

所以在文化上是极其保守的,这种趋势现在蔓延全球。原来还有一些题材敢触碰社会的敏感话题,带有一些强烈的人文色彩和价值观探讨,甚至是历史探索这一类的题材和价值观,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创作者还想去做,但是制作公司、资本是不敢去投这种项目的,觉得市场风险很大,除非是特别大牌的导演,资本才敢赌他可以兼具商业性和文艺性。只有个别导演才能对资本市场有这样的号召能力和吸附能力。

记者:《美人鱼》背后金融运作模式的成功,是资本和影视合作的最好状态么?

苏晓:从资本和创作的关系角度来说,周星驰是一个特例,他是非常主观的导演,一直在创作自己的东西。但是市场认“周星驰”这个品牌,市场认可你的想象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但这是极个别的,所以《美人鱼》的爆发,我们团队也反复讨论,最后觉得还是个例,很难复制,更不能跟风。就是说,换一个导演,换一个创作者,砸那么多钱来拍这样一个全新的题材,做这种探索的话,说实话我们不太敢。

金融操作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但是金融操作应该和内容制作分开,应该有一个壁垒,有一道防火墙坚决地把它们分开。保底票房、买断收益这些资本运作手段还在不断地翻新,让创作者分担风险、承诺收益是有好处。

但是,金融资本本身有一套自己的运作手段,只要在合法的前提下,跟内容的创造者应该是无关的,不要搅在一起。如果用金融杠杆,来影响创作,那对行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叶问3》事件代表了资本涌入后的一种心态。这个行业之所以受到资本的追捧,除了整体消费旺盛之外,不断出现的“爆款”是催化剂。所谓的“爆款”就是超级内容,和不断突破的票房记录。

市场就睁大眼睛盯着这些“爆款”,总觉得“下一个就应该轮到我了吧”,这样的心态很普遍。但是我认为“爆款”的数量不会大幅增加的,真正能够在市场形成反响的、具有超级内容的“爆款”,不会因为钱砸的多就增加成功的概率,反而是会越来越低的。

因为盘子做大了,投资回报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反而在市场上也会看到失败的案例和项目会越来越多,电视剧、电影都是这样。作为内容公司,应该更关注自己的定位,全部精力放在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不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记者:资本进来后的行业整合有什么新的趋势?

苏晓:资本进入之后行业的集中度提高了,整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是横向整合比较多,前面两三年先上市的公司,整合基本就是合并产能、整合产能。通常是因为跟资本有业绩对赌,横向并购可以实现快速的产能扩张,这个是动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合并其他公司,把压力和风险再转嫁。市场现在看好文化企业,给的市盈率都特别高,所以给并购提供了可能性优势。

但是横向的整合并购不能长远,而且对整个行业来说不是健康的发展。对内容公司来说,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张就能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的,越扩张,反而是风险压力就越大。

现在的趋势是垂直方向整合。比方说,内容制作公司往上游走,整合有IP的公司、有创作能力的公司;往下游去整合制作特效的公司、有全球发行能力的公司。

在超级内容时代,垂直整合才有效。因为超级内容在产能上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单个项目上的天花板却是可以不断突破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产能扩大带来的市场供应增加导致了供需的矛盾。大的平台、大的买家,现在需要“头部内容”。

这是跟用户的消费方式有关系,用户使用电脑、手机观看,从被动消费变成了选择性消费,用户更愿意消费“头部内容”。

有数据显示,视频网站在2015年,排名前面10%的剧创造的流量占比是全年所有项目的69%。在好莱坞也是,去年排名前五的电影的的全球票房占整个好莱坞全年的22%。“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对我们整个行业来说是这样。所以内容公司的出路就应该是往上走,往头部内容走。

记者:高成本和低成功率会导致一批企业死掉么?

苏晓:带着简单趋利诉求进来的资本,是带有很强的狼性和赌性的。失败的项目还是比比皆是,一部片子拍砸了,把一个公司都拖垮了,这种例子也会越来越多的。

市场上看到大量的是跟风产品,一个题材火了就会被大量跟进。比如《美人鱼》火了,我相信明年市场上跟美人鱼沾边的产品肯定会出现好多。跟风会死。

电影现在的“头部效应”已经很明显了,高票房的天花板不断在突破,但是每年真正能够靠票房赚钱的电影依然是很少的。每年能够靠票房让投资方赚钱的,大概也就 20部左右吧,比例很低。死的电影不计其数。

“头部内容”的需求直接推高了制作成本。能够赚钱的也就两头,一头是“头部内容”,大投入大产出大回报,当然也是大风险。一种就是极低的成本,但是不追求轰动的效应,可能只是一个地方电视台采购,但只要能把成本控制的极低,说不定还能赚钱。但是中间产品肯定不行。

降低风险的唯一的做法,是制作公司从本质上去看IP,而不是简单的去看图书排行榜上的位置。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卖点、核心属性、核心竞争力去考虑,故事、人物、价值观、审美,这些才是真正要把握的。

关键词: 资本 影视 行业 苏晓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