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
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到第六届,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也见证了其成长。饶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六年之前,2010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刚过100亿,而201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经达到400亿,今年可能直接达到400亿至600亿,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与北京电影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将有助于中国电影进一步完善,解决诸多“短板”。
电影节让观众看到更多的电影类型
201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突破400亿,电影银幕已经达到3.2万块,观影人次达到了13.5亿,但是,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短暂的票房增长的胜利中,“中国电影发展太快了,保守的扎堆创作仍是市场主流,个别影片的成功带动了同质化创作的风潮,缺乏类型创意元素,中国电影还没有来得及向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之前有法国的电影工作者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电影院中都放的是相同的电影,这值得我们警醒。”饶曙光表示,投资者和创作者不能因为票房而失去自己的艺术判断和艺术定力,盲目跟风类型创作,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恰恰展示了电影的专业性和差异化,让中国观众在主流商业大片之外,看到更多的电影类型与电影语汇。
饶曙光表示,中国电影需要高端化观众的培养,但目前观众观影呈现了年轻化、粉丝化、娱乐化的倾向,需要美学的提升,中国电影如果能在类型多样化和精细化上有效拓展和不断突破,那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令人期待。
电影节展映单元、主题策划“无懈可击”
饶曙光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展映单元和主题策划、专题策划方面“无懈可击”,需要加大力度的是“创投”环节,“北京电影节可以加大扶持培养青年人才,也许新人不能马上操盘大项目,取得立竿见影的效益,但是对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升级却将起到提升作用。”
饶曙光表示,在各种跨界资本的强力推动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呈现加速度的态势。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透支”,加速度更使得中国电影专业化人才储备的“短板”强烈地凸显了出来。饶曙光说:“中国电影在人才方面的需求量很大,不仅缺少好的导演、编剧,也缺少电影的技术工作人才,缺少年轻的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之前,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1942》都需要去韩国做特效,可见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中国还缺少具备专业精神的‘工匠’。而目前大量的在海外学习的年轻导演和团队都希望有机会能够回国发展,享受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如果给他们一些有力的扶持,将有助于中国电影从速度过渡到质量的提升。”
电影节论坛可为中国电影把脉
饶曙光表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优势在于地处首都这个龙头位置,电影资源丰厚,能够更好地与国际间展开合作。目前外国的电影公司也非常想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因为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非常有魅力,而电影节的平台可以让中外双方的合作顺畅,中国电影由此可以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饶曙光参加过多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论坛活动,他认为中外电影人的交流与对话可以从理论层面为中国电影来把脉,“中国电影目前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现象,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美国的经典理论来解决的,只有结合中国本土电影的创作,在此基础上去思索,建立中国电影自己的学派,才能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此,中国电影也可以建构对外传播的兼容性、包容性评价体系和标准,着眼于长远、宏观、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