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专资办主任姜涛怒批“中国高票房电影无一例外票房注水”言论极不负责任

电影专资办的全国电影票务信息系统作为国家数据平台,所统计的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元、观影人次12.61亿,是真实有效的。电影专项资金按照票房5%的比例收缴,全国实际收缴资金22亿。

记者:昨天(4月19日)开始有媒体报道了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某位同志“高票房的中国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票房注水现象”的言论,作为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负责人,您认为这一说法准确吗?

姜涛:这是一个极不准确的说法,也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个言论伤害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信誉,伤害了所有中国电影人的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专资办,向广大奋战在一线的电影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这种罔顾事实的言论,我们将严肃处理。

电影专资办的全国电影票务信息系统作为国家数据平台,所统计的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元、观影人次12.61亿,是真实有效的。电影专项资金按照票房5%的比例收缴,全国实际收缴资金22亿。作为电影专资办的主任,我坚信全国电影票务信息系统能够为电影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提供准确的电影市场数据信息。

最近产生的票房注水现象只是近来极个别影片的不正当行为,电影主管部门已经对其做出了严肃处理。绝不能毫无事实依据地将极个别行为推及其他影片,特别是殃及所有高票房电影。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偷漏瞒报现象。有些影院为偷瞒票房,采取双系统、假系统、手写票、入场不给票等各种手段逃避统计,不上报真实数据,使全国电影整体票房受到损失。可以这样说,2015年中国电影的票房产出远大于440亿。这也是今年1月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组织召开全国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的根本出发点。

记者:中国电影市场是否存在如个别言论所说的“有监无管”现象?

姜涛:电影票务信息系统除采集市场数据、收缴专资等功能外,还承担着为行业主管部门规范、治理市场,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的责任。系统经过了多次升级改造。在升级过程中,我们针对电影市场的违规现象,进行了专门的技术设计,力求从技术层面封堵违规漏洞。目前系统具备监查功能。

电影主管部门对市场违规行为的打击也从无间断,从不手软。仅2014年到2016年一季度,通报批评并通过媒体曝光的违规影院就有155家,受到停片处罚的影院有95家。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又部署开展了“全国电影市场集中治理百日行动”,并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目前,这项工作已经由影院、院线自查进入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巡查阶段。对于发现的各种违规现象,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手软。

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相信这部法的颁布,会对规范电影市场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

业界回应“高票房影片都注水”

针对“高票房影片注水”以及“有监无管”的话题,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电影界“大佬”。

王长田(光线传媒总裁):“高票房影片都注水”属一派胡言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

把个别电影的行为叠加到所有电影和所有电影公司身上,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个说法抹杀了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也对观众造成伤害。

电影票都是一张张卖出来的,观众花钱去买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票补?票补实际上是发行公司和网上售票公司把电影宣发成本的一部分转移到这上面,对观众进行了补贴。所以,这不是一种注水行为,而是一种营销,一种对观众进行补贴的行为,反倒是因为“偷漏瞒报”行为的存在,导致真正的票房数据要远远高于现在统计出来的数据。

电影局这两年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并且有很好的效果。电影局也一直在打击处理真正的注水行为。注水行为不能说没有,但只是极个别的行为。即使这种极个别的行为,电影局也注意到了,并且进行了严肃处理。在片方、观众以及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电影市场才能初现如今的繁荣。这种成绩不能轻易地被抹杀。

我希望这个言论是一种口误。

“有监无管”当然更不存在了。中国文化产业这么多分支,哪一个产业发展得最好?答案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如果没有监管、完全是市场自发的行为,有可能出现这么繁荣的局面吗?

中国的电影市场很不容易。内部,我们在培养观众;外部,我们要跟强大的欧美影片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很不容易的。这跟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服务是分不开的。

目前,电影市场确实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偷漏瞒报”。政府主管部门也一直在着力解决,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这个现象也仍然存在。另外就是盗版问题,也在解决,但还是没有完全杜绝。这也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李宁(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有监无管”纯属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我不认同“所有高票房的电影都有注水”这一观点。“票房注水”是指片方通过“幽灵场”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法,做出一些并不存在的虚假场次和票房数据。这与正常合理的营销手法是有本质不同,随着方便快捷优惠的互联网售票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在线购票来实现观影行为,有的影院在线购票的占比甚至超过了80%。片方发行方与互联网售票平台深度合作,推出优惠票价,吸引观众购票,发酵影片口碑是合理行为,同时为了合作的商务合作品牌、媒体渠道平台适量购买一些用于促销宣传的团体票电子兑换码也是正常的现象。

同时,“有监无管”纯属危言耸听,夸大其词。随着政府主管部门的加大力度监管,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媒体监督公开透明,相信这种不良行为将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电影创作、技术革新、影院建设、资本涌入的不断加速,一定会出现前所未见的一些新问题,但我们坚信电影行业还是呈现出积极良性的发展态势,坚决支持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杜绝不良行为。

陈砺志(麦特文化CEO):不能一句话抹杀了所有高票房电影的努力和心血

首先需要弄清楚注水的概念是什么?比如,票房补贴是不是注水?票房补贴是现在BAT进军电影行业时普遍采用的一种市场手段,它并不是注水。但是像幽灵场、僵尸场,这种虚假造价行为一定就是票房注水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伤害了整个电影行业,应该严厉打击,坚决杜绝。

说所有高票房影片都有票房注水行为,这种说法是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是一种极其不严谨、不准确的说法。这种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的说法,一句话抹杀了所有高票房电影的努力和心血,我看票房没有注水,是有些人的智商注水了。

我参与的高票房影片都没有注水行为,但是我们确实做过票房补贴,这是一种市场行为,通俗说,你买了一张票,我给你补贴一点钱,你可以享受票价优惠而已。

对于“偷漏瞒报”等虚假票房行为,我们的市场向来有监有管。我们看到电影局一直在加强市场监管,比如推动一体化售票系统,比如加大处罚力度。但是总会有一些人想尽各种办法去获取短期利益、侵害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不只存在于电影市场,也在同样存在于其他行业。

我认为,电影立法之后,情况可能会好一些,偷票房已经不能简单归结为违规行为,它是一种违法行为,实质是侵吞他人财产,会上升到法律层面,受损害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吴鹤沪(今典院线副总经理):“个别现象”不等于“普遍行为”

说中国所有大片都注水,不符合基本情况。确实有过影片因为票房注水而被曝光,但大家不能把这种个别现象认定为全行业的普遍行为。这就好比说,监狱里关了小偷,你就说全社会都是小偷,这就是混淆视听了。存在并不代表普遍,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下一个全面否定的结论,这对很多经营者不公平的。

当然,我们的电影市场上存在个别影片的违法违规行为,正因如此,我们才有监管部门,才有惩罚措施。对比前些年,现在“偷漏瞒报”的影院数量正在逐年减少,我国的电影市场监管体系正在逐渐完善。

以今典院线为例,我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监管、处理影院的违规行为,如果监察公司监测到我们院线旗下影院有“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我们会根据违规性质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对影院做出相应处罚行为,一些违规情节十分恶劣的影院,如使用双系统等行为,影院则会面临停秘钥、停片等惩罚,对影院而言,违规成本很高。

于超(首都电影院经理):对违规行为“坚决打击”

今年以来,电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都对于票房“偷漏瞒报”等市场违规行为“重拳严打”,我从业十几年的情况看,今年是第一次将“市场规范”作为全国电影工作会的重点。

在我看来,“偷漏瞒报”票房应该追求其刑事责任,和抢劫、盗窃属同类,如果金额巨大,应该从重处理,不应只限于电影行业内部的处理。当然,票房作假不只有“偷漏瞒报”票房这一种,不是通过正常营业手段获利,都属于票房作假范畴。

针对新形势下的票房弄虚作假,我们应不断完善监管手段,针对新的行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票房弄虚作假的层面,没有任何一方会姑息这种现象的存在,即便某些个别现象仍然存在,但从政府到行业协会,到各大片商、院线公司,对这些现象的态度只有“坚决打击”,我们的态度非常明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