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张会军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已连任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副主席,当年还是电影节最早的发起人和申请者。“有了孩子不愁长”,五年过去北京国际电影节迅速成长、风华正茂,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会军欣慰而自豪,“电影节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市场的晴雨表,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引领更是作用巨大。北京国际电影节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好的国外电影创作,使得中国电影人和年轻创作者们能够看到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使得我们了解作品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表达文化底蕴,通过软实力的方式影响到全世界。这就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目标和意义。”
如今回头来看,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市场井喷发展的五年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张会军总结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说:“一方面世界关注到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好,中外的电影家都汇聚到北京,跟中国合作电影项目,共同开发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中国本身的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发展也很迅速,年轻导演成长很快,票房在不断地增加。这些东西都说明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功不可没的。它的影响、它的运作以及它所产生的文化辐射,已经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谈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业界的地位以及影响,张会军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虽然起步晚,但是它年轻;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有影响力;虽然获奖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但已经对世界电影产生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年轻电影人和电影机构每年来参选和送展影片。“我觉得不着急,我们一定不能急,文化的东西是要慢慢来的,影响力也是慢慢做的,覆盖能力和最终能量的发挥都是在后来出现的。最重要的是,大家看好北京!”
在张会军看来,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以来还有一项重要功绩不可忽略,即对观众的积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到影院了,特别是在电影节期间,通过北京展映及天坛奖入围影片的放映,可以使更多年轻人了解西方电影的情况,不用再下载了,而是通过电影节直接和影像甚至导演、演员、制作人交流,更加了解电影文化的魅力。”
谈到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突出特点以及对它的期许,张会军表示,电影节体现了一种多元文化的影响,然后是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通过电影节不断加强跟国外电影机构和电影人的合作,更主要的是要推出中国的一些有影响力、有文化底蕴的电影,这是第六届电影节的重中之重。他热烈期待国内电影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一些年轻导演得到突出展示,使得他们能够适应当下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而且通过这届电影节,让国外的电影机构和电影人更加了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这种交流加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