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小镇青年影响电影市场只是过渡现象?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44.7亿元,同比增长51.2%,打破了单季度电影票房纪录。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44.7亿元,同比增长51.2%,打破了单季度电影票房纪录。在21世纪进入到第二个10年之后,中国电影的票房捷报频频传出,在冲破百亿元门槛后继续高歌猛进,向着千亿元的“钱”程吹响进击的号角。在这场全行业的集体亢奋中,一个名词——“小镇青年”逐渐浮现出来,开始出现在业界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和讨论中,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界、新闻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一支正在成长的观众群体,“小镇青年”被部分业界人士认定是中国电影票房持续坚挺的强力支撑点。

“小镇青年”登场

“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文化消费群体最初进入公众视线,是因为2013年前两部《小时代》电影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不同于其他商业电影依赖于北上广深等传统意义上的“票仓”,《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主体观影人群为时下的“小镇青年”。《小时代》系列电影饱受诟病的电影品质和高企的票房在一开始就为“小镇青年”这个概念注入了自我分裂的特质。由于基数庞大,“小镇青年”显然是一支重要的潜在电影消费力量。一方面,“小镇青年”成为率领中国电影票房攻城拔寨的先锋队,许多人认为,国产电影的票房成绩要靠“小镇青年”来捍卫;另一方面,“小镇青年”又成了中国电影内在品质裹足不前的替罪羊。

“小镇青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特征?我们只要对这一概念稍加放大,就会发现作为概念本身的相应关键环节还都无法充分展开,“小镇青年”概念在随便说说之外,尚还远不能有效理论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小镇青年”?对当前中国电影票房的可持续增长起到怎样的作用?

新世纪院线制改革以来,中国电影的播放体系开始由一二线城市、东部地区,逐步扩展到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商业地产的不断下沉和互联网售票的快速普及也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在不断上涨的票房之外,上座率(过去10年一直在15%左右)、观影人次(2015年为12.6亿人次)和人均观影次数(2015年为1.8次)等被光鲜亮丽的票房所掩盖的关键数据,其实并无显著变化,不足以完全支撑起还在飙升的票房神迹。在“小镇青年”这个新生概念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新现象或新事物在影响着中国的电影市场。

票房高企的背后

今年3月7日,有关政府部门专门针对电影《叶问3》下达通知,要求各大电商提供与《叶问3》的票务合作合同,对该电影的票房异常波动进行排查,随后《叶问3》投资方也出现了P2P兑付危机,这一备受关注的事件被视作中国电影票房盛世背后藏有危机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电影正在发生着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一系列与“小镇青年”相比极为陌生、高冷的金融概念开始频频出现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小时代》、《后会无期》到《人在囧途之港囧》、《美人鱼》,无论相关各方是否愿意面对和承认,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所金融化。从前期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宣发,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过程中所需的全部资金,在当下都可以被打造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包括当下饱受非议的P2P模式。也就是说过去电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而现在,在某种情况下,一部影片可能尚未面世,就已经提前收回成本。因为在今天不断高涨的票房神话下,票房冠军的门槛在几年间就由上亿元暴涨至20亿元级别,这种甜蜜的“允诺”自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绩之后,都将令相关投资方在股市等金融领域获得利好。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票房已经在某种逻辑下被金融化,而“小镇青年”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参与到这场资本狂欢,又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参与到事关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目前看来,“小镇青年”只能在其中充当“散户”的角色。

诚然,电影若想真正获得理想中的自主、自足的发展空间,必然要进行资本创新,如果能够将过去所无法逃避的种种风险,分解成多种不同风险偏好的融资项目,这或许可以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路径。只不过,中国电影的发展无法挣脱出中国经济的宏观大环境,原有能源、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在近几年迅速涌入到影视等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领域。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电影产业本身还没有跟上文化产业金融化的节奏和浪潮,电影版权和衍生品等领域还不规范,更遑论由专业法律保护的、健全的投融资资金监管和退出机制。

“小镇青年”只是一个过渡现象

在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来培育的宏观政策的利好支撑下,整个文化产业都将在未来五到十年迎来持续、稳定的放量式增长,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会例外。

中国电影票房在2010年突破百亿元的时候,分析数据显示,观众主体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尽管到现在整体票房冲破了400亿元,中国电影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票房不断高企,但实际上座率却始终在15%左右徘徊,“小镇青年”还远没有成为中国电影的主要观众。笔者认为,“小镇青年”的概念只是一个模糊的愿景——这个概念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给社会造成了有大量小镇上的青年忽然涌进了电影院的假象——事实上并没有。

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还只是一个粗放式的增长逻辑。由于互联网购票的渐渐普及,包括商业地产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等,这一切都只不过是通过放大渠道的方式来增大市场规模。所以,在这个阶段,票房会像房价一样有个放量式的增长。同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镇青年”确实只是个过渡现象。

通过比对产值与产能的关系,就能看出电影产业既有发展模式的问题。产值就是票房,产能则是院线扩张和电影生产。一旦产值增速落后于产能增速,也就是票房增速落后于院线扩张和电影生产的增速,“小镇青年”作为中国电影的新观众、新增量、新未来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所谓的“小镇青年”再多也解决不了这个结构性问题。因此,“小镇青年”只是阶段性的现象描述。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