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北京时间23日凌晨落下帷幕。尽管华语片遗憾“零入围”,但本届电影节期间中国馆首次进驻展现各国电影软实力的国际村,更多国际片商来到中国展台咨询洽谈,全球排名第二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已成为全球片商觊觎的“钻石矿”。
国内影视市场出现井喷式繁荣的同时,“中国故事”走向海外之路正越走越宽,太平洋两岸,大西洋沿岸,非洲大陆,中东腹地……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虽在不同地区影响力各异,但在全球已形成一股涌动的影视“华流”。
不只出口“功夫片”
“小时候我觉得如果去中国就是学功夫,看了现在的(中国)电视剧后我的印象完全变了,”33岁的肯尼亚观众米尔德丽德说。
米尔德丽德的童年是在对中国功夫电影的期盼中度过的。上世纪80年代,肯尼亚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周末看一部李小龙的电影是当地许多人翘首以盼的幸福时刻。曾几何时,“功夫”对很多非洲人来说是中国印象的浓缩,而如今中国影视剧展示了一个蓬勃向上的现代中国。
谈及中国当代影视剧中的“现代范儿”,米尔德丽德说:“看中国电视剧时,我总感叹环境整洁漂亮,跟小时候看功夫电影时对中国的印象有很大不同。”
如果说以前外国观众对中国影视的印象还停留在“功夫”及“李小龙”上,那么当下的中国影视早已无法用几个简单的关键词来承载。
细数那些走出国门的影视剧,电影领域既有文艺片《山河故人》,也有动作片《智取威虎山》;既有科幻喜剧《捉妖记》,也有亲子片《亲爱的》;既有犯罪剧情片《闯入者》,也有悬疑爱情片《白日焰火》……
电视剧方面既有历史正剧《琅琊榜》,也有搞笑武侠剧《鹿鼎记》;既有都市爱情偶像剧《杉杉来了》,也有家庭伦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既有反映中国医生群体的《青年医生》,也有讲述中国教育的《虎妈猫爸》……
如今,“出海”的中国影视剧不仅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高,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甚至在海外成了话题性事件。今年2月春节期间,越南上映的14部影片中有4部中国影片,其中《美人鱼》在当地掀起“美人鱼热”,影片热映之时,一名6个月大的女婴在游泳馆被父母扮成美人鱼,宝宝的呆萌图片横扫越南网络。
在不久前举行的首届中美电影产业峰会上,美国DCS影业集团董事长、中美电影产业峰会执行主席迪克·库克惊叹于中国电影业的迅猛发展,认为电影是传输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不仅反映文化,还创造文化。
《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史航23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电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对中国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归纳、怎么记忆。”
“全媒体”看片新终端
印度人鲍斯从未在电影院看过中国电影,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电影迷。原来,他通过印度电视台的电影频道以及互联网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卧虎藏龙》《叶问》等一众中国电影。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电影院早已不再是人们观影的唯一途径。
在俄罗斯,观众努特拉通过网络追起了中国剧《杉杉来了》。“这是一部神奇的电视剧,演了一个美丽、纯洁、非凡的爱情故事!我用了一天时间就都看完了,”在俄罗斯Dorama.ru网站中文影视剧排名第一的便是这部中国现代都市爱情偶像剧。当然,俄罗斯网站上的中国剧远不止这一部。《花千骨》《还珠格格》《甄嬛传》《三国》等均已被配上俄语字幕在网上播放。
尽管2012年越南加大限制电视台播出外国影视剧,但网络让部分越南中青年观众追剧无碍。
去年11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幕的非洲最大电视展会——非洲电视节上,除了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腾讯、爱奇艺、优酷土豆等中国互联网视频新媒体纷纷加入中国影视“出海”大军。
如今,除了中国电视媒体的海外播出平台,互联网已成为海外观众观看中国影视剧的主要途径,也是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媒介。业内专家建议,应开发更加丰富的基于多语种的中国影视剧网络产品,使之与国际流行的影视门户网站接轨,同时打造包括手机终端在内的全媒体整合推广平台。
“华流”冷热不均
5年前,远在非洲大陆,一部《媳妇的美好时代》曾收获火爆收视。5年后,在2015-2016年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期间,以《老米家的婚事》《青年医生》为代表的400集电视剧和以《失恋33天》《重返20岁》为代表的17部电影走进非洲千家万户。
在肯尼亚,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激励单亲妈妈米尔德丽德自立自强,奋发创业。“中国电视剧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他们对孩子关怀备至,在家庭中彼此扶持,所以我愿意和家人一同分享中国电视剧,”米尔德丽德说。
对于影视“华流”迅速进入非洲大陆,肯尼亚“中国影视”频道创办方、北京四达时代传媒有限公司肯尼亚公司CEO张军旗分析,与中国相似,家庭与亲情在非洲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与情感的共鸣是中国影视剧在非洲掀起收视热潮的重要原因。
越南著名翻译家阮丽芝对此深有同感:“越南观众既喜欢中国的历史剧和武侠剧,也喜欢反映家庭、婚恋和友谊题材的现代剧,因为中国和越南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越南观众很容易理解并被代入中国影视剧的角色和剧情。”
然而,相比亚非的收视热潮,在欧美以及拉美一些国家却出现观众对中国影视剧“不买账”的现象。
国人大爱的《甄嬛传》在世界最大视频点播公司美国Netflix公司网站上播出后因压缩过度遭遇“水土不服”;在华语片拿奖重镇德国和法国,除柏林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外,当地院线上映的华语片数量有限,上映周期短,场次少,缺乏市场影响力;在巴西,中国影视剧存在感弱,认知度低,仍停留在武打片阶段……
除了语言、文化、影片的表达手法和观众的观影口味等差异,中国影视剧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也是制约中国影视在海外发展的原因之一。位于柏林的中国电影俱乐部创办者莱曼的批评一针见血:“有钱人的爱情故事”和“历史神剧”越来越多,缺乏深度,一些中国电影的质量有待提高,尤其要注重细节。
他举例,有中国导演拍摄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却不知道当时的车辆靠左行驶。又如,中国古代很讲究尊卑有序,而在某些影片中大臣对皇帝说话的态度“让德国人看了都觉得不对”。
“中外合作”多渠道
相比一些中国影视作品欧美遇冷,去年的中法合拍片《狼图腾》以及今年的中美合拍片《功夫熊猫3》却在法国院线大受追捧。前者口碑、票房双丰收,首日观影人次排名榜首,连续数周名列排行榜前三;后者在法国电影网站ALLOCINE被评为最受观众期待的影片,首日排片率居同期上映影片前列。
多年来,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合拍仍然是国产电影“走出去”的最有效途径。而合作的方式近年来正在从最初以资金注入为主向技术和专业性方面合作转变。
2015年有12部中美合拍影片获得立项,7部完成拍摄,其中《功夫熊猫3》历经4年酝酿和制作,由美国梦工厂动画、中影股份、东方梦工厂联合出品,幕后中国团队力量强大,全片约三分之一在中国制作完成。而《狼图腾》选择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是该片吸引法国观众的重要原因。
谈及《夜莺》《狼图腾》等中法合拍影片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口碑时,曾为拍摄《夜莺》特意在中国生活了近两年的法国导演弥勒认为,一部中法合拍影片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能同时触动中法两国观众的故事。的确,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掀起海内外收视热潮一样,无论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变化,打动人的故事永远至关重要。
除了合拍,在中外合作的模式中,举办“中国电影节”等推广中国电影的方式也获得国际业内人士的认可。今年1月,“中国电影,普天同映”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启动,力图从发行渠道着手,对中国电影海外推广进行新的探索。
欧洲电影市场负责人克诺尔认为,欧洲观众有观看中国电影的需求,无论是单个电影的院线放映还是举办电影节都是推广中国电影好的尝试,可以引起当地观众的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今年2月,首届柏林华语电影节正式创立,其重要之处在于用老外的尺子“量”中国电影。电影节的目标人群锁定德国观众,近一半评委由柏林电影人构成,通过德国专业人士的眼光审视中国影片,选出德国人满意的中国电影,以便中国电影人今后“有针对性”地创作电影。
目前中国是电影大国,但还不是电影强国。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在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建议,要让中国故事实现国际化讲述,应该学会用他者的视角反观自己的文化传播形式,做到“中为洋用”,广泛运用多种手段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参与记者岳玉苓、张曼、张雪飞、韩茜、章建华、闫建华、唐璐、佘勇刚、鲁金博、基里琴科、郭洋、陈威华、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