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重庆本土电影市场到底如何?

由重庆本土青年导演都永昌导演的公益青春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前晚在重庆电子工程技术学院举行首映式。

由重庆本土青年导演都永昌导演的公益青春电影《黄桷树下的孩子们》,前晚在重庆电子工程技术学院举行首映式。在全国电影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重庆本土电影立项备案的也越来越多,在看似发展势头不错的情况下重庆本土电影市场到底如何?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本土制片人及导演,了解重庆本土电影现状。

本土影片再上院线

据都永昌介绍,《黄桷树下的孩子们》筹备两年多,并在重庆主城及合川某小学取景拍摄。谈及拍摄该片的初衷,都永昌说:“留守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村,在城市里也很普遍,希望通过该片唤起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让孩子们得到家长及社会的关心。”影片通过大学毕业生林祥回农村支教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情感抉择、留守儿童及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影片了解80后、90后年轻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影片所传达的情怀和责任。”据悉,该片将在6月2日通过保利万和院线下的60多家影院在全国上映。而面对票房的期待,都永昌告诉记者,对于电影票房不做预估,“金钱上或许会亏,但能在其他方面得到,为社会做了该做的事。”

立项多上映少票房差

近两年,不少本土电影都开始走上院线放映,据广电总局发布的电影剧本备案公示,去年我市共有33部影片立项。而截至目前,今年我市备案立项的影片也有17部。众多本土电影备案立项,似乎是电影繁荣的表现,但在表象下问题也不少。去年《踏雪寻梅》、《相伴库里申科》等7部本土影片进入院线,数量不算多票房也不理想,多数成为一日游电影,在不足1000万元的年总票房中我市与八一厂共同制作的《开罗宣言》就占了833万票房,其他小成本电影的票房情况可想而知。而除了院线票房分成,电视、网络版权以及海外发行的收入也非常少。

本土电影艰难中前行

都永昌告诉记者,拍电影最难的还是经费筹集问题。影片《黄桷树下的孩子们》筹备超过两年,去年才正式开机,影片后期费用还是导演自掏腰包。重庆本土制片人宋泯锂透露,重庆本土电影基本都是小成本电影。加上重庆操作过院线电影或者能够操作院线电影的制片人和导演并不多,包括摄影、美术等在内的技术层面还是依靠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力量,演员方面当红明星请不起,本土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又不够。另外,宋泯锂认为宣传发行也是关键,“但据我所知,重庆本土并没有宣发公司。”宋泯锂说。

转做网络电影或参投大片

宋泯锂说,现在不少本地企业开始从传统电影转型做网络电影,“投资小,就算亏了至少赚了宣传和案例。”宋泯锂说,网络电影算是为重庆电影市场培养了氛围,慢慢在提升。另外,重庆影视的另一出路:参与大片投资。重庆本土电影难就参投全国大片,重庆电影集团就曾参与投资了《失孤》、《闯入者》、《宅女侦探桂香》等影片,并且都有盈利。从这些参投的经验中不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关键词: 树下 黄桷 孩子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