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众筹是艺术探索还是商业噱头

6月5日,全国100个城市的影院将同步放映一部以工人诗人为主角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当初的拍摄制作就是通过众筹实现的。此次放映,仍然得益于广大网友的众筹。

纪录片《我的诗篇》

6月5日,全国100个城市的影院将同步放映一部以工人诗人为主角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当初的拍摄制作就是通过众筹实现的。此次放映,仍然得益于广大网友的众筹。

《我的诗篇》是由知名作家吴晓波推出的一部纪录片,片中主人公既是普通工人,也是诗人。他们用粗粝的生活质地和动人的诗歌品质构成了一个中国深处的故事。此前,该片已先后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和中国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并入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名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向该片发出了官方邀请。

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拿奖拿到手软”的纪录片,如果按传统走商业院线放映,多半又是排片寥寥,“一日游”收场。《我的诗篇》制片人蔡庆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想拿高票房,前期必须投入庞大的宣发费用。有的商业大片,仅这部分费用就达数千万甚至上亿。但很遗憾,我们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只有400万,实在拿不出这笔预算。”在他看来,这就是“艺术对资本的无奈”。“大资本、大投入,抢占了大市场,被忽视的不仅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小片’,更是一部分虽然不多,但却客观存在的观众需求。”蔡庆增对记者说,“所以,我们想到了众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先把看电影的观众找到,再去影城放映。尽管很辛苦,但也算一次尝试吧。”

记者进入“大象纪录”微信公众号,点击“购票观看《我的诗篇》”,就能看到“用诗意点亮你的城——百城众筹观影行动”的界面。蔡庆增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设想,是希望在全国范围内以众筹观影的方式实现1000场影院放映,影响到10万观众。截至6月2日,该片已成功在全国27个省的74个城市实现了270多场放映,用“诗意”点亮了一座座城。据介绍,此次活动将持续到9月份。

从制作到发行都采取众筹方式的,《我的诗篇》堪称国内“第一片”。在“吃螃蟹”的同时,众筹观影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网友“海蟹没有水11”就说,“电影,重要的还是品质,别总拿情怀忽悠观众。众筹,无非是个噱头吧。”不过,以“人到中年才爬山”为代表的网友则并不认同,“市场原本就该是多元的,现在的排片都是商业大片唱主角,简直不给文艺片留活路,太糟糕了。众筹观影,起码是一次探索,还是值得鼓励的。”

2015年初,《我的诗篇》还在筹拍期间,本报就以《“众筹”诗歌,聆听工人的声音》为题做过报道。该片导演秦晓宇就介绍说,“在中国,有超过3亿的工人群体。而其中,有数以万计的一线工人在以写诗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用笔书写自身的处境,也为广大的命运同路人立言。”

谈及拍摄该片的初衷,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他们的诗歌非常朴素,写的都是生活和劳动本身,这正是人类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这些诗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在温暖的家里,在灯光柔和的茶社里。他们又在哪里呢?他们中的大部分应该还在阴潮嘈杂的车间里。我们做这些,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关注他们。”

此前,制片人方励为《百鸟朝凤》“跪”求影院排片,将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之“囧”尴尬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当下,尽管电影票房以百亿元的量级逐年蹿升,但繁荣多属于“爆米花电影”。以文艺片、纪录片等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反而在商业电影的挤压下,排片越来越少、票房越来越低。

与极端的“跪”求排片相比,众筹观影还算是一次温和探索。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者魏明在和记者交流时就说,“就是因为商业片太火了,才会显得文艺片没有市场。现在的观众去电影院,大部分还是冲着大片、特效去的,希望在短时间内得到感官刺激。对他们来说,文化快餐远比需要静下心来欣赏的文艺片来得重要。从根子上说,这还是因为社会的浮躁,大家似乎都失去了耐心,不愿意沉下心来思考。”

略显小众的艺术电影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在相应扶持政策暂未出台、艺术院线遥遥无期的情况下,《我的诗篇》的众筹探索,倒是为艺术电影的市场化道路打开了一扇窗。“文艺电影一定是有观众的,但问题是这部分观众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去寻找,”蔡庆增和记者交流时就说,“众筹,其实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既然我们没有艺术院线,那就只能通过这种网络认同的方式,去寻找目标群体。”他建议政府可以扶持一些市场机构,鼓励它们去寻找观众,孵化艺术片市场。

商业与艺术的共存,原本就是电影市场的痛点所在。泛娱乐化时代,让带有人文思考的艺术片和商业大片同场竞技,看似公平,实质上是“不负责任”。魏明坦言,“调控之手不应缺位。指望院线背负起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文化责任,既不现实也不客观。”魏明建议,通过政策引导,给文艺片以更大的生存空间。通过类似评审会的专业机构选出符合标准的文艺电影让院线放映,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或资金补助的形式对院线做出扶持。这样一来,商业大片再怎么火,“传播文化价值”的文艺电影也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良性循环之下,电影市场也将更具理性,更具人文价值。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