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定上映日期提前10天,《谍影重重5》挤进了8月的暑期档,上映3天票房近2亿元。对于许多影迷来说,距离上一部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演员马特·达蒙合作的《谍影重重3》,已经过去了近10年。一部商业电影,有影迷愿意花费10年等待,足够将其镀上经典的金边,但是很多影评人并不买账。包括美国《大西洋月刊》的影评在内,有声音认为,尽管在众多电影续集中算是诚意之作,《谍影重重5》依旧承受不起那么久的等待,“像一支有能耐但没灵气的翻唱乐队”。
不少影评人开始反思好莱坞“续集重重”的拍摄模式:从动画电影《冰川时代》到漫画改编《复仇者联盟》,再到《变形金刚》,一部部早该完结的影片,通过续集走向烂尾。有观点认为:若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好莱坞的创意已经成为投资方的提线木偶。当制片人在华尔街找风投,游说欧洲的投资时,电影故事成了“投资———变现”曲线上的一个类别。盈利目标驱动下,越来越看重的是数字,而不在乎你是擎天柱、钢铁侠还是美国队长。
生产线不能停?换导演换主角,续集照样出
首部《谍影重重》在2002年上映,前3部以2至3年一部的频率亮相银幕,将原著中几十年前的间谍故事,成功移植到今日美国。不过,随着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和演员马特·达蒙相继宣布退出,制片公司急了,眼看着“谍影重重”在观众中的热度渐渐减退,不得不更换导演和主演,强行推出《谍影重重4》。
《谍影重重4》上映后遭遇评论滑铁卢,票房仅有第3部的62%。有海外评论认为,第4部最大的作用就是保持了系列的热度。某影评人透露,业界有一种观点,大片一旦成功,编剧、导演以及影片风格就会被固定下来成为“生产线”,而知名影视剧的品牌热度大约能保持3至4年,一旦过期,观众的遗忘率会陡增,这期间“生产线”不能停。所以,即便是《变形金刚》《谍影重重》《碟中谍》《007》等大片品牌,它们拥有较长的品牌保鲜期,也不得不在品牌热度周期内推出续集。有影评人坦言,“品牌热度要的是话题效应,纵使是批评和争议,对于投资方来说,也比默默无闻要好。”
为了延续《复仇者联盟》的热度,系列子影片《美国队长》推出了逻辑上漏洞百出的第3部,12个超级英雄被复仇者骗得自相残杀,美国队长甚至会毫无原则地伤害其他超级英雄。而为了把这样的剧情说圆,后续改编作品甚至将美国队长写成坏人,引起众多粉丝抗议。同样,《变形金刚》 大获成功后,导演迈克尔·贝想见好就收,几次表示退出《变形金刚》系列,却又一次次返回。面对重复的剧情,他曾无奈地表示:“第1部第2部里,男女主角已经谈过恋爱了,第3部难道让他们成家带孩子?那样就太不‘变形金刚’了!”于是,《变形金刚3》换了女主角,《变形金刚4》干脆另起炉灶,说起新的故事。
投资续集“最安全”?有的续集票房下跌达78%
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好莱坞有近40部续作扎堆出现,而过去5年,续集占比稳步提升。《复仇者联盟》主演之一塞缪尔·杰克逊曾对媒体表示:出品方漫威已经摸准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门道。多部系列影片中,超级英雄相互客串,不同作品情节彼此渗透,系列子影片《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等用脸熟的角色引荐新角色,一旦某个新角色大受欢迎,就为他开新的子系列,拍新续集。而漫威的竞争对手DC漫画,旗下的《超人》《蝙蝠侠》《正义联盟》走的也是同样的商业路径。
“脸熟是一种商业逻辑,为的是投资安全。”有影评人分析,压力重重的好莱坞制片人,要说服华尔街、欧洲的投资人,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告诉他们,这个项目曾经有多火。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很直接,大家首先算计投入产出,报表数字的养眼程度决定了角色的去留,甚至剧情的走向。一旦拥有人气,就很可能被当作金矿持续开发,比如美剧《权力的游戏》原作者乔治·马丁,他的名字成了IP,他几十年前的一部作品,不久前也传出将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消息。
不过,好莱坞的续集策略似乎越来越不灵验。今年,《独立日2》《X战警》《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等续集作品,全球票房大多不理想。有媒体报道,在中国市场,《爱丽丝梦游仙境2》票房甚至比首部跌了78%。派拉蒙一位高管的话或许可以让迷信续集的人有所警醒:“系列套路、熟悉的主题,正在让观众失去兴趣。”独特的创意,才能避免影迷的审美疲劳,也能让电影投资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