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唐山市隆重开幕,作为电影节主体活动之一的“中国电影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影坛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他们以“中国电影新格局与新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成为本届电影节关注的热门话题。
如何多元化挖掘“中国故事”
近年来,中国电影可谓高歌猛进,票房从亿元到百亿元一路飘红,奖杯从奥斯卡“小金人”到柏林“金熊”“银熊”一个接一个收入囊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电影已经成功突破了美国大片和日韩电影的合围夹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然而,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持续下滑,又引发了中国电影界深深的思考:中国电影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电影如何开拓海外市场?国产电影如何解决“上座不叫好”的尴尬境况?其实,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症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丁亚平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电影如何从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从个性到风格,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又融入普泛意义,使不同的文化消费形式与电影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新诉求。
当年,由于《红高粱》和《卧虎藏龙》等国产影片成功地走上国际舞台,并获得了海外观众的普遍认可,使得那些急于要“走出去”的中国电影纷纷效仿,因此涌现出很多类型化的传统武侠片或者反映中国旧时代风土人情的影片。然而,近年来千篇一律的武侠片也遭到了海外观众的冷眼,因此开拓和丰富本土电影的题材和内容,成为当代电影人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陆绍阳教授认为,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海内外观众的兴趣点,单纯侧重视觉冲击的武侠片如今已经丧失了市场竞争力。他指出,中国电影人要从创新、科技、人文等思路入手,逐渐摆脱传统武侠片拍摄的困境,要进一步将更加富有生命活力的现实话题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之中。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研究所所长吕益都认为,除了被多次改编并搬上银幕的“画皮”“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文学宝库中,还可以发掘更多新颖的题材与故事。比如《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文献典籍中,就散落着很多如珍珠般璀璨的中国神话传说,这些无疑都是“中国故事”的巨大宝库。
2015年第三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上,《战狼》《智取威虎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匆匆那年》等近20部优秀华语影片与英国观众见面,电影题材涉及诸多现实社会问题、文学经典和历史故事等,可见国产影片对于“中国故事”的讲述领域和范围都在不断拓宽,在不断融入中国元素层面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从目前观众的反响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仍然存在诸多可待商榷与探索的地方。
如何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电影产量超过500部,但只有不到10%的影片在海外市场发行。作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我们的电影在国际上为什么难有一席之地?
对此,有专家指出,中国电影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因为既带有强烈本土或民族特色,又符合世界各国观众审美口味的影片还不多,有很多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难以让世界听懂。
吕益都认为,以好莱坞类型化技巧讲好“中国故事”并非难事,但真正难的是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到类型化叙事中,使电影文本更多展现民族文化的底蕴与智慧。对本土电影创作而言,回到民族文化原点,立足民族文化自身,把对民族文化的观照作为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电影人想象的翅膀只有不脱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脱离本民族文化土壤的滋养,才能使创作打开新的境界,拥有更强大更持久的生命力。
对于“中国故事”如何让世界听懂这个问题,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杨柳建议,业界人士要用海外观众听得懂的电影语言去讲故事,需要首先研究对方的文化传统,研究对方观众的审美需求,然后按需取材,这就好比在给韩国消费者订做中国的月饼时,就可以在青丝玫瑰里加些辣白菜。另外,他建议在保持中国故事内涵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发行一些不同国别的电影版本,完成当地化的改造和认同;针对同一目标受众群体时,就可以通过构筑系列电影的方式,从而形成板块效应,这些都不失为让中国故事“走出去”的可行性策略。
“中国故事”如何开拓海外市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外销多年来一直呈现出“三少”现象:海外票房少、连续增长少、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少。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呢?专家建议,除了国产电影企业向海外力推精品力作外,还应该加大中国电影领域的国际合作力度。
其实,《卧虎藏龙》《英雄》《赤壁》《道士下山》等国产商业大片背后都有好莱坞的资金投入,除了这种简单的资本联合外,“中美杂糅故事+双方资金”“好莱坞大片+中国资金参投”等模式也成就了许多影片,比如《功夫之王》《金陵十三钗》等。杨柳介绍说,中国电影企业如今正掀起“集体出海”的新浪潮,它们和好莱坞电影产业进一步融合,已经进入到全球电影产业链高端,中美合作制片已经升级到3.0时代。杨柳建议,在中外合作制片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四大策略:树立文化自信,整体输出中国文化;整合全球资源,讲述中国故事;拓展叙事空间,扩大中国故事的视野;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叙事模式。
当前,中国已经和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在内的14个国家签订了合拍协议,开启了多个合拍与互动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中外电影合拍的全面深入,对中国电影美学和文化产业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外电影合拍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的问题。为此,他建议,要坚持用中国视角进行中国叙事、表述出中国价值观,不要把重点放在故事的新奇性或者中外主创的搭配上,禁止不伦不类的叙事或文化混搭。
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中国电影担负着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中,中国电影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