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名艺人因抑郁症去世。就在不少粉丝唏嘘之时,有人宣布网络大电影《某某某之死亡邮件》开始筹拍。如此无节操地消费逝者,已经丧失了道德底线。这已经不是网络大电影第一次引起群情激愤,就在前段时间,影星王宝强宣布离婚,这则消息发酵3天后,一部名为《宝宝别哭》的网络大电影宣布开机。它的筹备进程堪称迅速,8月15日找到编剧,8月17日宣布开机,8月22日就宣布杀青!
这引来人们的追问:这样的网络电影,好意思称是“电影”吗?
一般而言,网络大电影是指投资在五十万元到三四百万元之间、片长超过60分钟,制作、发行周期短,只通过视频网站发行,并将在线有效点击量变现为收入的影视产品。它脱胎于“微电影”,被业内人士称作“网大”。
这些年,网络大电影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14年,在爱奇艺上线的网络大电影大约有450部,2015年达到700部。至于2016年的网络大电影,业内人士保守估计将超过2000部。但在快速发展背后,却乱象丛生。
山寨成风是乱象之一。2015年4月,网络大电影《道士出山》横空出世,比陈凯歌的正版《道士下山》上映早了3个月。尽管粗制滥造,拍摄仅用了一个月,但凭借以假乱真的片名,仅上线两天就收回了成本28万元,上线10天“票房”超过300万元。导演张涛于是一鼓作气,又接连拍摄了《道士出山》第二部、第三部。
此后,“网大”纷纷效颦,各类山寨IP纷纷出笼。《捉妖记》有了“兄弟”《捉妖济》;跟随《解救吾先生》的有《解救武先生》《解决吾小姐》;周星驰的《美人鱼》有了一干“姐妹”——《再见,美人鱼》《神秘美人鱼》《美人鱼汤》;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要到今年11月份才上映,但《我是潘金莲》《潘金莲就是我》《她才是潘金莲》等一干“网大”已闻风而至……
内容低俗,乃“网大”乱象之二。由于“网大”一般采取播出6分钟后付费观看的模式,因此为了在前6分钟吸引观众掏腰包,八卦、暴力、软色情、恶趣味等低俗内容便成了吸睛利器。
为何有些人特别青睐“网大”?因为“网大”准入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回收快,无需立项,内容审核机制也不及院线电影严格。依靠山寨、低俗制作的模式,又极容易复制。奔着小成本、大收益的前景,“网大”成了一些人的“掘金地”。
记者日前在某影视拍摄基地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拍摄“网大”。一位影视制作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满大街都是拍网络大电影的,但江山代有投资出,各领风骚三五月。”这揭示了“网大”乱象背后的另一个问题:看似热闹的网络大电影,其实赚钱的并不多。“能够赚钱的只是少数,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进来拍。”导演马翔说。
马翔是最早接触“网大”的一批人,他说,网络播放平台理应给那些有想法但没有太多资本的小成本片提供传播舞台,从而进一步为电影业培养人才、输送佳作,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补充。实际上网络大电影不乏佳作。但在网络大电影“低俗”的浪潮中,这些佳作极有可能被淹没。
“今年西宁的FIRST影展上,很多业内人士避谈网络大电影,那似乎成了一个低俗的代名词。”在马翔看来,低俗内容对创作者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我已经不打算拍摄网络大电影了,下一部将是院线作品。那天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了一些感叹,想不到很多创作者跟我有一样的想法。比如导演余庆也想退出‘网大’舞台。”
当前网络大电影市场无序竞争、野蛮生长的局面,让人不禁思考:这个市场如何才能健康发展?长此以往,那些“网大”目标用户的审美情趣,又如何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记者认为,网络大电影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平台方、制作方及监管方共同努力。制作方应认清,网络大电影的本质还是内容产品,应该组织专业创作团队,将打造精品化、差异化的内容作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平台方不应一味追求市场利益,应该加强自我审核机制,提高“网大”准入门槛,将山寨、低俗、粗制滥造的作品拒之门外。此外,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整治乱象,打击网络盗版等违法行为,维护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唯此,网络平台才能在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题材的试验田、青年训练营和IP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