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电影市场2016年迄今为止的表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票房较去年同期放缓,由此对中国电影感到悲观;有人则认为,中国电影市场11%左右的票房增幅仍然在全球高居榜首,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仍旧令人期待……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出品人、制片人无疑是对电影行业所有环节洞察最为全面的。近期,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起并举办的“聚焦创作质量,赢得电影未来”系列座谈会上,部分国内电影出品人、制片人就如何认识当下电影市场、如何提高中国电影质量和工业化水平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勇于创新,以差异化路线争取观众
截至9月21日,2016年全国观影人次为10.3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8%,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的增长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的速度。但与此同时,另一类文化产品观众人次的增速却更为迅猛——2016年至今,网络视听新媒体节目观众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随着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网络直播等行业的崛起,互联网对传统院线电影的观众分流越来越明显,今天的中国电影还能留住观众吗?
“观众肯定还在,但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也确实给电影人敲响了警钟,现在必须沉下心来创作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好故事了。”阿里巴巴影业总裁张强认为,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完全依靠特效制造感官刺激的电影已经越来越难得到认可,观众对这样的电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即使好莱坞英雄大片也不例外。
2015年上映的《捉妖记》不仅刷新了当时的国产片票房纪录,也在国产片的类型开拓方面树立了新标杆,其出品人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说:“寻求另类题材,永远不要跟风,追求最好的品质,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准则。”
面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进击,传统院线电影的优势究竟何在?“内容强才是真正的强。有的观众可能愿意通过网络直播看别人的吃饭、睡觉,但这种窥视欲和猎奇心理跟他们在电影院看电影的心理期待是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靠好的作品把他们吸引到影院。”华谊兄弟影业总裁叶宁说。
张强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两条差异化路线:第一,未来互联网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院线电影的发展必须与网络视听节目形成差异化,故事、表演都要扎实,工业化程度要提高;第二,中国电影还要与好莱坞大片形成差异化,加强本土题材的开发,创作出真正与当下中国人情感连通的作品。
“中国电影既要勇于对烂片说不,也要有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和突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说,“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溢出传统审美经验和观赏习惯的作品划为烂片;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拒绝创新和突破,因为这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道路。”
建立标准,完善行业管理机制
将于年底上映的《长城》是2016年最大的中美合拍项目,这也是张艺谋导演第一次与好莱坞合作。在这次与执行影片制作的美国传奇影业的合作中,张艺谋感触颇深:第一,拍摄期间改动已经制定好的台本计划,必须经由传奇影业审批,而在中国,导演、演员等现场工作人员都可以对台本进行修改;第二,每天拍摄的所有内容都要传回美国,由传奇影业董事会委托的审看成员集体通过,而在中国,谁在剧组有话语权谁就有决定权;第三,包括演员、摄影、美术等在内的所有主创人员是否具有相应水准,最后呈现在影片中的效果是否合格,都由传奇影业进行严格考验,而在中国,这样严格的考核机制并不存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长城》中参与演出的某香港知名演员已经具有在华语演员中相当出色的英语水平,但在《长城》的拍摄过程中,美国制作方对他的英语表达并不满意,他们为他提供的选项是,要么放弃这个角色,要么牺牲假期学习英语,达到相应水平再重新拍摄。“对项目执行和管控持如此严谨的态度就是好莱坞的工业模式,也是中国电影必须强化的。”乐视影业总裁张昭说。
产业化起步晚,工业化程度低,是中国电影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工业化程度不仅包括电影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处理,更包括电影生产过程本身应有的管理机制和系统。
“而现在普遍存在的情况是,项目执行上大家都欠缺工业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标准不健全、系统不完善,直接导致了项目执行水准不是通过机制来实现,而是由个人水平来决定,谁强势谁就有执行权,这个人可能是制片人、导演,也可能是编剧,甚至演员,而拥有执行权的人则决定了影片质量的高低。”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说。
“我们强调制片人制度是强调一个公司对电影项目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从项目的研发开始,贯穿资源配置、生产流程、宣传发行等整个产业链。我们可以说好莱坞有其教条主义的方面,但在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向好莱坞学习,当我们不能超越这些刻板规律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向规律致敬。”张宏森说。
抑制泡沫,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当前的中国电影行业存在一对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2016年至今,全国电影票房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另一方面,电影生产力高度活跃,目前市场上的电影公司多达2000余家,每月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的项目多达400个左右。人们用最直接的话语描述这一景象——中国电影行业泡沫化。
“面对去年国内电影市场的爆发,大家之前都过度乐观了,极度冒进的态度应该收一收,但现在的情况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观。”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观察到,在某票务网站的观众评分中,去年9分及以上的影片为12部,今年则只有4部,而8—9分的影片去年有23部,今年则是45部。“这说明虽然今年在市场上‘爆’的影片少了,但中坚力量的影片品质提高了,而这部分影片恰恰是电影市场的主体。”
但大量游资的进入和非理性投资的增加,确实给电影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抢演员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说,“比如一个好项目想用某位演员,但另一个不专业的公司可能多付500万元就把他抢走了,结果最后拍出来是一部烂片,不仅片子不好,演员的品牌也毁了。”
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对市场释放的最大利好就是产业门槛不断降低,这在产业化最初阶段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一大批优秀影片、创作人才和电影企业也随之涌现,但当产业发展到升级阶段,市场出现过多不良产能时,业内人士也开始呼吁通过适度提高行业门槛抑制泡沫,以此促进资源的整合和行业的良性发展。“行业要有一点门槛,不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则。”喇培康说。
“太多非专业的人进了这个行业,市场固然更活跃了,但也更浮躁了。好的资源都被分散了,不仅演员如此,编剧、导演、制片人都是这样。整合成本变高了,项目的配置变低了,要出一部好的作品也就更难了。”安晓芬说。
张宏森表示,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最初的粗放发展时期,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激活优质电影生产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也将进一步严格备案立项程序,通过机制保障向优质生产力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