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解析 / 正文

广电总局张宏森:2018年中国电影格局更开放 或将增加批片配额

2018年,中国电影将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开放格局,可能有更多的外国影片会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也可能有更多的发行渠道会活跃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届时,中国电影将会面临着公平原则支配下的挑战。

上周末长春电影节,云集中国电影官员、影视公司大佬和数位知名导演。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电影节上说,中国电影发展没有迎来“拐点”之说,他同时提到,2018年将是中国电影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张宏森透露,2018年,中国电影将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开放格局,可能有更多的外国影片会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也可能有更多的发行渠道会活跃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届时,中国电影将会面临着公平原则支配下的挑战。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是海外尤其是好莱坞眼馋的,但进口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仍十分有限,现在每年有34部分账大片,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片(又名“批片”,以下均称“批片”)。所有的进口片,只有中影具有引进权,而发行权则只在中影和华夏两家国企。

34部分账大片,基本是来自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超级大片,由中影和美方协议票房分账,按照2012年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分账大片从过去的20部增加至34部(增加的14部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上升至25%,这份协议将在2017年到期。

2015年,分账大片总票房近150亿元,票房占比34%。而2016年上半年分账大片票房92.15亿元,票房占比37.51%。但分账大片这块丰厚的利润只属于中影和华夏,而更多的民营电影公司要想涉足进口片,只能从批片入手。虽然批片的发行权仍握在中影或华夏手中,但民营电影公司可以“协助推广”。

相比国产片和分账大片,批片的票房市场份额并不高,2013~2015年批片平均票房占比6.5%。但是批片比较特殊,它是国内片商以版权费的形式从国外片商处买断,然后国内片商向中影或华夏申请批片的发行配额,拿到配额后审查过关就能在国内院线上映。过去,批片的版权费相对不高,所以若能洞悉国内电影市场口味取得好票房,批片是以小博大的好生意。

据艺恩数据统计,2013年,批片收获19.33亿元票房,同比增长90%,平均单片产出首次突破5000万元,2013~2015年连续三年均有5部批片票房过亿。2016年上半年批片就已经收获23.57亿元票房,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平均单片产出1.12亿元,这也超过了2015年国产片平均单片票房8138.6万元。

按照张宏森的说法,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将会更加开放,那么进口片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目前来看,在分账大片的发行权上,很难打破中影或华夏的垄断,即便曾有报道称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将获得发行进口片资质,但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事实上,配额未来将会有所增长的批片仍将是民营影视公司抢夺进口片市场的惟一入口。

其实从2004~2005年开始,就有民营电影公司涉水批片生意,10年来批片市场先后涌入不少玩家,大浪淘沙,至今说起批片,仍必然提到2010年上映的《敢死队》。这部片子花了50万美元的版权费,却在国内获得2.16亿元的高票房,让片商赚得盆满钵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敢死队》是批片市场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以后批片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最明显的变化,是在《敢死队》之后有更多公司成了批片生意人,曾经做批片较少的大影视公司博纳、乐视等也加入抢夺阵营,批片版权费随之水涨船高。而握有批片“生杀大权”的中影和华夏开始提出批片保底分账。这一切,都很大程度影响着批片生意人。

面对2018年批片配额可能增长的机会,批片生意又该何去何从?一位熟悉中国电影进出口、做批片生意多年的人告诉记者:“放开是好事,但大家还在观望,可能会有更多公司闯入批片市场,只是不知他们命运将如何。”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