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批片行业,超过50%的公司是亏的,早年做批片,大概只有20%的公司会亏。”滕军跟记者聊起批片,如此感叹。滕军是中国最早做批片的生意人之一,引发批片市场大变的《敢死队》就是他参与做的。滕军现在还做批片,而跟他差不多时间做批片的一些公司已经销声匿迹。
最近两年,滕军没有批片上映,他说:“现在必须有选择地去做。”走过批片行业10年,滕军直言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批片市场变化挺大的。
而记者从更多熟悉批片的业内资深人士了解到,玩批片光是有钱还不行,要赚钱需要不少技巧。批片配额少,保底分账近乎“一片一议”,再加上批片面临审查风险和不确定的档期,这都让赚钱的批片变成了资深玩家的游戏。
利润大幅缩水《敢死队》大赚时代不复返
现在做批片的,既有博纳、乐视等大影视公司,也有不少小的民营影视公司。滕军说,相比做批片鼎盛的2010~2011年,公司数量有所减少,盈亏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1年以前,做批片大概只有20%的公司亏损,现在超过50%的公司都是亏的。”
滕军是中国最早做批片的人之一,也非常熟悉电影行业,他告诉每经影视记者,2010年以前他每年做3~4部批片,从没赔过钱,但现在做批片的数量下降了。“因为要有选择地去做批片,版权费、对观众口味的把握等都影响着批片的盈亏,一不留神就可能亏了。”滕军坦言,如今批片利润大幅缩水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版权费水涨船高。
版权费大涨的分界点是2010年8月上映的《敢死队》,这部片子也改变了批片行业的生态。业内人士说:“《敢死队》版权费5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中国批片市场已经是天价,但它却赚了意想不到的很多钱。”据相关公开数据,除了版权费,《敢死队》的胶片、数字拷贝花费约620万元,以2.16亿元票房分账计算,《敢死队》除掉成本赚了约6400万元。这个利润对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当年能排进票房前20位的影片,大部分票房也就在1~1.5亿元之间。
《敢死队》之后,过去不那么在意批片市场的大影视公司也开始涌进来,再加上更多闻风而至的中小民营电影公司,海外电影市场的版权费暴涨。美国电影市场(AFM)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地,中国很多批片从那里买回来,滕军回忆说:“2006、2007年那时候我们去,才几个中国人,《敢死队》上映后的2011~2012年再去,一问美国卖家,说全卖完了,被中国人打包全买走了。版权费的变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到了《敢死队2》的时候,乐视花了800万美元买版权,这部影片最终在国内获得3.3亿元的票房。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仅两年,票房增幅53%,版权费却暴涨了15倍。而2010年以前的批片市场,平均一部片子的版权费也就十多万美元,滕军2007年做的一部批片《盗走达芬奇》,是相对冷门的波兰电影,票房1733万元赚了不少,滕军告诉每经影视记者:“这部片子的版权费才几万美元。”
高昂的版权费,让中小民营影视公司望而却步,而一些不差钱的大影视公司也可能在批片上亏钱。业内人士告诉每经影视记者,2014年上映的《狂怒》版权费开谈是180万美元,“后来有更多公司争夺,版权费炒到360万美元,最终华谊兄弟以1100万美元接盘,这其中包括500万美元的版权费和全球分账,但这个片子最终票房1.2亿元左右,按分账比例肯定亏了。”
票房5000万的批片现在基本很难赚钱
版权费大幅升高了批片的成本,而对批片生意影响更大的是中影或华夏对批片策略的变化。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大概从2012年以后,掌控批片发行配额的中影或华夏要求与批片方“保底分账”,而在此之前中影或华夏只对批片收取少量的管理费。“中影华夏以前主要靠分账大片盈利,但2012年中美签订协议后,美方的分账比例从13%提升到25%,中影华夏的利润被压缩很多,而因为《敢死队》带热批片市场,中影华夏更多参与进来。”
参照中国电影票房分账规定,一般批片商能从票房中分走37%,但现在这37%中有部分比例属于中影或华夏。这个比例是多少?做批片生意的人都不愿意细说,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种意思:“能与中影华夏谈保底分账的批片,几乎都是‘一片一议’,至于最终谈成什么比例,取决于双方谈的情况。”
艺恩在2016年上半年进口片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保底分账的批片,计提电影专项基金和税率后,片商能分走一部影片总票房的25%,即上述37%中的65%。撰写报告的分析师杨荣清告诉记者,25%的数据来源于走访大的制片公司以及艺恩的数据库,但并不是绝对的分账比例标准,“比较有圈内资源的大制片公司,基本能分走25%,小的公司只能分走不到20%。”
2016年上半年批片平均单片票房同比有大幅增长,单片票房1.12亿元,这也是从2007年至今批片票房表现惊艳的年份。按1.12亿元计算,计提电影专项基金和税率共计8.5%之后,能分账的部分约为1.03亿元,其中的37%即约3800万元由片商与中影华夏分账。大的制片公司最终能分走约2500万元,这意味着要低于该价格引进,片商才能盈利。
但如今的批片版权费,因为对影片票房预期不同,从几十万美元到千万美元不等,再加上影片的拷贝、宣发等费用,滕军表示:“现在一般的影片拷贝、宣发等固定成本至少两三百万元,好的片子甚至上千万,4000~5000万元票房的批片基本都很难赚钱。”
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批片商受到双重挤压,无论是跟海外谈版权费,还是与中影华夏谈分账比例,都依赖电影行业的人脉资源,“从某种程度来说,人脉比钱更重要。有的公司有资本,但是才进来批片行业,版权费和分账比例谈的结果都不好说,很容易就不赚钱。”
配额少上映时间难定不懂行,好片也会砸手里
夹缝中生存,是批片商的现实。这几年,博纳、乐视、华谊等大公司都做一些批片,还有一些视频网站也涌入进来,此外还有10年间不断更迭变化的中小民营公司。谈版权费和分账比例已经是批片商必须具备的高级技能,但事实上批片商还要面临更加无奈的现实——批片配额少,而审查和不确定的上映时间更是批片资深玩家也无法回避的风险。
据艺恩统计,2007~2015年平均每年上映批片30部。虽然具体到每年数量略有不同,但这对批片商来说仍是极少的配额。业内曾有文章将申请批片配额比喻为摇号买车买房,虽然批片行业竞争者的数量远不及买车买房的人数,但批片行业的资深人士都承认,能拿到配额很难,“一些大的公司,几乎每年都能拿到批片配额,那是仰仗在行业内的资源,小的公司也需要有多年积累的人脉。”
而好不容易拿到配额,批片商还要越过最后两道闸门——审查和上映。进口片的审查尺度并不会比国产片宽松太多,对情色、敏感题材等因素都会有相应的限制。滕军说:“这要懂行,熟悉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片子是否适合中国市场,买片的时候就要考虑。否则再好的片子也会砸在手里。”
审查通过后,批片商就要等待上映时间。与国产片有所不同,批片商没有档期决定权,片方申请,但档期由电影局定。基本上,批片在国内上映的时间都晚于海外,因为档期不好确定,批片也难以有策划地进行宣发营销。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批片国内上映时间若与海外上映相距不远,将获得比较大的优势,比如当年的《敢死队》只比北美晚一周发行,“但也有不少片子,审查时间太长,有的甚至一年,不仅早没了海外上映造成的热度,而且有的盗版DVD都出现了,最后只有较低的票房。”
任何电影都想谋求好的档期上映,但批片的档期依赖片商与相关方面的人脉关系。今年8月上映的批片《他是龙》,永乐影业以几十万美元投资博得6000万元票房,上映10天利润近千万。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这跟《他是龙》有好档期不无关系,“永乐影业的老总,以前就在华夏主管进口片发行,他懂得怎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