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凌晨一点,上海新华路的上海影城门口出现了第一个排队的人,到早上十点前,队伍已经蜿蜒到了隔壁的番禹路口,超过200人在等待。他们都在等候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最高规格放映场次的开票。尽管当天下午三点会开放网络购票,但每个人都想抢个好位置。
大家都是冲着3D、4K、120帧来的。周末和平日晚上的场次票价为200元,平日上午和下午的场次价格则分别为150元和180元。
截至当天晚上八点半左右,黄金时段的场次售出70% 左右的票,而非黄金时段的出票量则大约在30% 到40% 左右。上一次让观众到电影院前大排长龙的电影,还是《阿凡达》。
但这样的结果似乎不足以让上海影城松一口气。上海影城作为中国内地仅有获得放映权的两家影院之一,已经投入了“百万到千万级别”的资金。在开票之前,海外媒体对电影的口碑已经有了一些争议。因为投入多,李安的这部电影对于上海影城来说,是一个赌注。
早在数月之前,媒体就已经公布了消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最高放映规格( 3D、4K、120帧)只能在全球的5家影厅中放映,其中亚洲只有3家,分别是北京的博纳影院、上海影城、以及台湾的京站威秀影院。而李安本人也数次为影片站台,解释他启用新技术的动机和对当前电影技术发展的评价。直至台湾场次放映前,李安还在对媒体和大众说,“如果这片子拍烂了,要骂就骂我,不要骂技术,技术是无辜的”。
没有人会知道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会在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市场产生怎样的口碑和票房。因为电影院的限制,事实上,它考验的仅仅是北京和上海及其周边的观影市场。
从上海影城的角度,它们已经投入了一切资源——起码影城里所有的海报位置都给了上面这幅画面。唯一不同的是,现场的海报上还标注着三种规格:3D、4K、120帧;3D、2K、60帧;3D、2K、24帧。
为了防止你依然搞不懂这串像谜语一样的符号,这里解释一下:4K指的是放映的分辨率以及清晰度,这一标准是大多数电影院日常放映的2K的四倍。在全球,能够放映4K电影的影厅不过数千家。
而在电影里面,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帧”。电影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脑的视觉残留,当一秒内闪现的静帧画面足够多,人眼就会产生运动图像的幻觉。24帧/秒是电影胶片常用的格式,因为人的视觉暂留是0.01秒,正好符合每秒24帧的标准。
而李安使用的120帧,会大幅提高影片的“真实感”,换言之,你不会觉得在看一场表演,而是旁观真实发生的事件——只是这种感觉,对于观影体验来说未必总是正向的,毕竟在过往的100年里电影始终以24帧的形式存在。唯一的例外是彼得·杰克逊,不过当时《霍比特人》也只达到48帧的水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有着拗口名字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9岁美国男孩的故事。比利·林恩加入美军步兵部队,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在一次交火中逃过一劫,被布什政府召回国,作为伊战成果的展示,还参加了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的表演。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恩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
技术,按照李安的说法,是他用来把观众带回戏院的一个重要寄托。关于故事,他解释得不多。
只不过,李安自己也没有想到,用新技术把观众带回戏院这件事情成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观众的兴趣都被3D、4K、120帧调动了起来。但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却让影院犹豫了。至今,在全球超过14万个影厅当中,引进了相关设备并能有以最高规格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只有5家。
朱洪是上影影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这家公司负责管理上影拥有的41家影院设备以及配套的影院间管理系统。其中的上海影城1号厅就是这5家影厅之一。朱洪告诉《好奇心日报》,早在今年四月的拉斯维加斯电影展上,上影就和李安的团队接洽并且达成了合作意向。正是在那一次的电影展上,李安第一次以最高规格放映了电影的片段。
同样参加了拉斯维加斯电影展的万达并没有和李安的团队接洽。这并不是说万达对于放映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感兴趣。按照万达院线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王琦的说法,在今年年初考虑引进杜比影院时,万达就问过杜比这套系统能不能放120帧并且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至于为什么没有直接和李安团队接洽,引进李安指定的最高规格放映系统,王琦对《好奇心日报》表示“经济上不划算”。
台湾三大连锁影城之一的“国宾戏院”也产生同样的疑虑。“戏院通路必须要承担硬件设备成本,每家戏院会针对投资这个东西值不值得(进行考虑)。即使《霍比特人》大家都可以播放高帧率的版本,但不是每个戏院都会去升级。那是因为我们后来没有再听到哪个电影要用高帧率拍摄,所以就会考虑我是不是要针对这部电影而已。”国宾戏院公关蔡圣江告诉《好奇心日报》。
说到这件事情,上影方面显得有些得意。“确实投入很大,不是每家影院公司,都有这样的眼光愿意去投入这么多。”朱洪的同事、上影影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陆犇说,“成本在百万到千万级别。”
钱都花在了设备上。一位希望匿名的电影从业人士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表示,上海影城为这次改造投入的资金大约在500万左右,这意味着“除了幕以外,整个前端的放映换掉了,机器、轴线的调节、还有亮度也要重新测一遍”。
朱洪拿放映机来举例。此次李安团队指定的放映机是科视品牌的6P激光放映机,上海影城在两年前就引入了科视的激光放映机,并在去年进行了一次升级从原本的3P升级到6P。但这依旧不符合李安团队的要求。“模块的亮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追加原来一半的模块,增加三分之一吧。”
光是这台放映机的价格也比一般放映机的价格贵上一倍,在台湾代理科视放映机的进懋公司技术部门工作人员Nancy表示。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
服务器也需要更换,主要是因为3D、4K、120帧格式的数字拷贝太大,对于服务器的运算和解码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现在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大概300G的容量,这一部片子完全无压缩,左右眼两个频道,需要两台服务器,(文件大小)差不多40个T。”
甚至连原本的 3D眼镜也不能使用了。“这个眼镜(的价格)是普通 3D眼镜两个数量级的差异。平常可能不到 10块钱就能买一副 3D眼镜了。它这个眼镜几百块一副了。”以上海影城 1号厅至少 1000 个座位来计算,光是 3D眼镜就要花掉十几万。
“改造完成后的放映系统已经不是一个符合DCI数字电影放映标准的设备了。”陆犇补充道,它超出普通的数字放映系统太多太多了。
鉴于改造本身需要付出的巨额投入,要收回成本可能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位于北京朝阳门的博纳影院悠唐店也是此次能够以最高规格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 5 家影厅之一。在微博中,他们这样回复影迷:“这回无论卖多少钱,我们都是赔钱的。因为是自己公司的片子,所以这次算是回馈粉丝的一个福利。”
即便上海影城 1 号厅有超过 1000 个座位,是博纳影院的 3 倍还多,陆犇也显得有些保守。在谈及能不能收回成本这个问题时,他说:“这个也是要愿意去承担一些投入付出,我们对票房虽然有积极的预估,但是确实也不知道。”
这不仅仅只是因为前期的投入巨大。与以往影院引进放映系统不同,此次无论是博纳影院还是上海影城都只能把这套设备用在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一部影片上。协助京站威秀影院安装设备的进懋也说了,这次整个系统就是为了李安的这部电影专门配置而成。
博纳对外的说法是,设备全部是租赁而来,到期会归还。而朱洪则说,这套设备并不适合放映普通影片,所以当《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下映以后,还要将影厅改造回原来的样子。前期高额的投入却只能用来放映一部影片,这也正是王琦在判断引入这套放映系统“经济上划不来”时的考量。
即便如此,相比起其他的放映技术,影院方面在对待 3D、4K、120 帧电影的态度仍然保守得可怕。想想财大气粗的万达,2007 年,IMAX还没有因为《阿凡达》而名声大噪的的时候,万达就和IMAX签下了 10 间影院的合约。今年 1 月,万达和杜比影院第一次合作,更是直接把数字签到了 100 家。
这当中的差异可能在于,在推广 3D、4K、120 帧电影的道路上,李安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而IMAX和杜比都是上市公司,整个公司可能有几百上千人在向电影行业推销自己的技术。
无论是IMAX还是杜比,他们和影院的合作都是采取了提供设备,并参与后续票房分成的形式。这可以在前期打消影院对于设备成本过高的疑虑。相比之下,李安只是一个导演,并没有能力承担每套设备好几百万成本。在与影院的议价能力上,李安就远远不如。
此外,李安也没有提供片源的能力。IMAX公司可以通过DMR技术将普通摄影机拍摄的片源转制成IMAX格式。杜比则拥有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这样的技术让普通格式的影片在杜比影院中表现更出色。李安则只能靠自己一部一部拍摄 3D、4K、120 帧电影,最多也就是靠自己的影响力来带动其他导演采用这一格式,这当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我会尽我能力到处推销,不只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至少要跟我同业说这是一个可能性。”李安说的这段话听上去有些悲壮,“我一再讲说,我没有疯,我没有发疯,真的是看到,这是个很好看的东西。就算不喜欢这部电影没关系,但只要知道这个东西值得追求就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李安推销 3D、4K、120 帧格式并不顺利,尤其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完成了首映之后,影评人对于技术的态度十分消极。这和当年彼得·杰克逊推出的 48 帧版本的《霍比特人》遭遇到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
《好莱坞报道者》认为技术确实“拓宽了电影边界”,但同时表示,这一技术有时候会让自己沉浸其中,但有时却会让自己出戏。Film School Rejects和《卫报》都觉得技术创新让影片故事的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屏幕上的画面没有颗粒,色调很冷,它们看上去透明而光滑,在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不断给那些渴望与这个故事建立情感关联的观众们泼冷水。”
CinemaBlend则试图用科学来解释这种感受:“许多研究者认为大脑能够感受到的就是一秒钟 40 个不同的时刻。当电影超过 40 帧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真实的……当电影在 24 帧播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这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才能接受表演、灯光中那些不自然的地方。这就是电影工作的方式。”
朱洪用黑胶唱片和CD的对比来为电影辩解:CD的音质可能确实没有黑胶唱片的那种质感,但是不能否认CD的音质就是更好。最终,他把问题归结到了“不习惯”上面。不过,朱洪也承认,自己并没有看过完整的 120 帧的电影。
朱洪的意见可能只能代表他个人。一位接近上海影城的人士告诉《好奇心日报》:“上海影城之前也是信心满满,之后也多少有一些顾虑。”
“我觉得 120 帧接受起来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万达院线的王琦说,“更科学一点的话,先做 48 帧或者 60 帧会更好一些。”
面对这些批评,李安似乎显得有些无力。在微博参加微访谈时,有网友提问:“普通观众建议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和感受 120 帧的技术带给电影的表达方式的转变或是新角度? ”李安的回答是:“能够把心胸敞开,允许自己进入全新的感官世界,才刚刚开始不要心急!”
李安说的话可能未必没有道理。随着 3D、4K、120 帧的运用,整个电影拍摄的技法也需要大幅度的调整。
朱洪举了一个例子,在影片中有很多冰天雪地的场景,以往演员可以从暖暖的房间里出来摆个pose,那可能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在 120 帧的环境下就会露出马脚。也许,李安正是在这个地方栽了跟头,毕竟 120 帧对于技术的要求太高,李安在拍摄时也只能看到以 60 帧格式播放的回放的镜头。
除了技法上的调整,这技术牵涉到的方方面面可能比想像更多。台湾的技术商坚达负责技术的工作人员Michael以 3D拍摄说明,拍摄者除了说故事之外,还得考虑一些不可控的外在因素。“以眼睛的距离来说,不同年纪就差很多,在拍摄上就要考量到这个故事是要给怎样的年龄层看,这都很细节。”
无论是王琦、还是朱洪、还是此次《好奇心日报》采访到的其他从业人士。在一个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惊人的一致——推动影院技术升级的还是市场的反应,观众觉得好的,才能在影院留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3D、4K、120 帧这个技术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开始谈论“大规模推广”的极端。相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更像是一个可以勾起观众好奇心的东西。这也意味着,它很容易成为商家的噱头。
11 月 3 日,万达对外发布信息,称自己已经完成更新的 6 家杜比影院能够放映 120 帧格式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们也计划就这一点进行一轮新的宣传计划。当然,在宣传中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注明自己放映的格式是 2K版本而不是 4K版本。
还有一些品牌即便无法放映 120 帧格式,也打出了自己能够放映 60 帧格式的旗号。RealD公司市场总监俞圣伦就表示全国有 1600 家影厅能够放映 60 帧格式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但是这些也引来了一些质疑。前述那位希望匿名的电影从业人士认为,电影放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像高铁能够达到这么高的速度,需要车辆、铁轨、里程表都按照高铁去设置。号称自己能够放映 120 帧或者 60 帧,可能只是车辆本身达到了标准,其他都没有达到。
朱洪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只是轻轻摇摇头说不会的。“杜比影院的亮度是 14 到 16 个福特朗伯(注:亮度单位),但李安新片的要求是 28 个福特朗伯。”
对于这个结果,万达院线的王琦则觉得其实杜比影院和李安指定的放映系统放映出来的效果其实是各有千秋。“杜比影院的对比度可以达到一百万比一,而其他放映系统可能只有几千比一。”而且,万达也再次强调他们放映的 120 帧版本和李安的最高规格版本并不是同一个版本。
“我真的很想看到像真实一样有参与感,观众用第一人称,不光是第三人称的方式。也就是说,人跟电影的关系,体验电影的情境和故事会改变。”李安在谈及使用 120 帧的想法时说,“我知道 24 帧没什么好,只是最便宜。”
李安到底说得对不对,这个新事物到底会不会昙花一现,观众的好奇心会不会助推票房,看起来真的只能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