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第一次在内地放映后的反馈结果

如果告诉你,李安导演的新作品与战争无关,更适合女性观众来看,你会怎么想?事实上,这也是120帧/4K/3D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第一次在内地放映后的反馈结果。

如果告诉你,李安导演的新作品与战争无关,更适合女性观众来看,你会怎么想?事实上,这也是120帧/4K/3D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第一次在内地放映后的反馈结果。

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足足掉了内地观众两个月的胃口——从9初月份荷兰的片段放映再到九月底台湾的11分钟,所有人都惊讶于这种技术的对一个近乎全真的世界的再现。

然而10月14日,电影在李安的福地纽约电影节以全片示人之后,这位两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裔导演,似乎被媒体们认为这次的尝试马失前蹄了。在影评人们尝鲜了120帧/4K/3D的技术之后,潮涌般的好评并没有如期而至。

在结束放映之后,烂番茄的评分只有47%。而《好莱坞报道者》的影评更表示,电影最后呈现的观感并没能重新定义“此前一直夸耀的技术进步”,并提到,新技术使得观众们常常出戏。而娱乐网站The Wrap也批评电影有些人物清晰的像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贴画,而新技术让李安的电影看起来就像是1980年代的录像质感。

而与美国影评人们相反,在11月6日《比利·林恩》内地第一场放映结束后,李安的这部新电影再一次地赢得了华语观众的心,网易娱乐此番采访了众多行业内和媒体工作者的想法,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李安这次大跨步式的前进。

undefined

《比利·林恩》制片人解密:这是用第一视角拍的电影

在说起为什么会选择李安做这部电影,《比利·林恩》的制片人之一,罗德里·托马斯说:“没有人能像李安一样如此诚实而感性地讲述这个故事。”而他在小说出版八个月前便读完了全书。托马斯在2012年便买下了《比利·林恩》的改编权,他和另一位制片人史蒂芬·康沃尔觉得,这部小说反应的是一个电影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去思考的时代。

采访中康沃尔说:“改编这本小说的最大难度是如何让所有故事围着比利林恩去发生。如何不借助传统的叙事便能安排人物、将他的观察与视角放到整个故事的中心。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方法去呈现比利的视角——如何能让观众们察觉到这是电影文本下的第一视角?如何能通过电影语言让我们去走进比利的大脑,跟随着他一起走完这段旅程。”

李安承认自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了《比利·林恩》的导演一职:“我一直希望能够和观众联系的更紧密。对我来说,看电影,一直像是我们隔着一点距离去看别人的故事。我希望能用新技术创造一个更私密的体验——去真正的感受一个年轻士兵内心的挣扎。”

无论是制片人,还是李安导演本人,对他们来说《比利·林恩》这个项目,一直是关于如何将电影拍得更像是一次主管视觉上的旅程——改变人们看电影的习惯,通过新的技术,真正地让观众能够对电影角色所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

然而在新技术的采用被猛烈宣传的当下,观众们能不能感受到这份用心良苦又是另当别论了。

undefined

内地看片一波三折 工作人员:宣传与名字进入误区

在看过电影之后,一位参与到《比利·林恩》项目的工作人员告诉网易娱乐,此前一直在担心电影的口碑问题,害怕内地观众无法理解这次的电影内核。甚至连11月6日的120帧媒体试映场也是考虑再三才最终敲定。

“我觉得宣传以及名字上进入了误区,”这位工作人员说:“观众们以为这是个战争片,其实这就是个描写男生成长的故事。看过电影后有几处让我觉得特别真实,例如场面混乱、家人吵架的部分。还有那句我爱你。我觉得很符合李安之前的电影说,人要在每一次分开前都要好好告白。”

这位工作人员预测,可能《比利·林恩》的故事在国内,会更得女性观众的心。事实也恰恰如此,在媒体场的放映后,不少女记者都表示被电影的细腻情感所打动。一位门户网站的女记者表示自己完全不理解先前的差评:“那明明是他们期待错了,要大场面战争戏,好莱坞能拍的人多了去了,李安干嘛要拍?”她表示,新技术让观众对演员的情绪,很细微的都有感受到。

这位女记者还表示,没有120帧的技术,可能感受会稍欠一点。“不能明显感受到一个人害怕了难过了,他的鼻头到整个脸怎么变红。然后恐惧、愤怒,眼睛里那些红血丝慢慢晕开。”

undefined

影片适合女性不宜男性?

男记者:李安自身维度内的烂片

然而不少男记者们的想法则与之截然不同。

“可惜,我只能说这两个字。”在台湾的媒体场放映结束后,一位台湾男记者这样对网易娱乐说。可惜的原因则在于,新技术被用于大场面的拍摄上还是太少。“对于那些来看新技术的人来说,可能十分钟过去后,他的注意力就已经消失。因为他已经看完了所期待的部分。整个故事并不是像他此前所期待的那样。如果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战争片,或者科幻片,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位台湾记者更表示,在午夜的这场放映结束后,整场十分安静,没有响起一点掌声。“看进去的人可能还在思考,沉浸在故事里。“喜欢《比利·林恩》的他这样说。

而一位内地门户的男记者态度就显得格外激烈,他甚至给了这部电影两星的差评。给出这个评价,则是建立在李安导演个人的体系之中。他觉得,从《少年Pi》开始,李安的故事便越来越浅。在”着了魔“似的推进技术发展之后,表达实实在在的倒退,已经没有办法像他以前那样直击红心了。

当然也有被电影打动的男性观众,影评人皮革业已经是第三次观看12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了,在他看来,这种”顶配“技术营造出的那种沉浸感可能是很多VR项目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东西。

“就个人感受而言,我觉得“顶配”技术最大优势就是真实,特别是那种近似人眼效果的视觉体验。但技术只是工具,不见得适合所有题材、场景,更何况这部电影只是迈出尝试性的第一步。”

但为什么在叙事上,李安这次饱受诟病,皮革业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李安把精力几乎都放在技术上了;二是他有点着急,太希望尽早看到实验的结果。李安拍《比利·林恩》,是好学生的一次冒险,有风险,但伤不到本钱,说到底,还是优等生心态下抉择的结果。”

李安导演到底希望观众们怎么去看待这部电影?在6日的北京发布会上,他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去谈论和《比利·林恩》有关的一切。

undefined

李安亲自解析观影体验:抛开已有的观影经验

发布会上,李安本人强调最多的,是放下过往的观影习惯。他说:“这样电影是体会跟情感经历还有看故事是同等重要的。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拍摄的时候放弃种种的心里障碍和依赖,有时候依赖也不行,那怎么拍电影。差别就是看电影共识上不一样,个人差别很大,相信自己放松让它进来,我想应该是最好的状态。”

为了这部电影,他亲自调了数个版本,120帧版本之外,还有60帧和24帧,每个版本都需要重新调光、调色。

而对于采用的120帧4K3D技术,对李安来说,是和电影文本相辅相成。他甚至表示,没有这个高科技,甚至没有兴趣来拍这部电影,因为新技术给这部电影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察,像是两人面对面的交流,用眼睛扫描彼此:

“这样看待其实是一种尊重,有种几乎爱他的在里面。批判的时候对他有一种恐怖的感觉,把人看透的时候不光犀利还有同情心,大家用同理心去看不光是数学的角度去解破,不是那么残酷的,是真人不是假人可以看透,人会投射更多同理心。我刚才琢磨怎么掌握它运用它,第一次需要真实呈现它,我确实感受到有种美感在里面。”

在美国首映结束之后传来的种种差评,李安导演自己也表示,技术和内容永远都是一体:“故事本身讲的一个年轻军人打仗时候那种亢奋状态,那种观察的眼光再到检验我们社会行行总总,还有内心的思绪。本身形式就是内容,就这样体会和感受是很不寻常的。我解释就是说观影习惯,有条纹有闪动,我打破。就好象军人在战场很多被打破,看得特别清晰,信息记录非常真实非常充足。”

所以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比利·林恩》这部电影呢?目前已有的观影经验都在告诉我们,首先要将期待从看一部战争片扭转到看一部剧情片上。如果看到的是120帧的版本,去感受整个电影所传递的细腻情感与细节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李安导演在采访中自己说的:“电影告诉我,它要变了。”所以我们能做的,自然是暂时放开自己已有的观影经验,选择进入这个新的世界。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