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大的电影产业链上,院线连接着产业链上游的制片和产业链终端的影院,承担着供片商的角色。片方将影片制作完成后,要拿到电影院放映,必须通过院线来发行。
在2001年确立院线制为主体的发行放映体制后,中国城市电影院线经历了快速发展。随着资本的进入,院线行业的生态发生了改变,其经营主体由原来的国有变得多元化。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城市院线48条,相比2002年确立首批院线时增长了60%。
然而,院线对票房的贡献呈现两极分化。院线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院线肯定是多了,在我看来,现有的院线,砍掉一半都够了。”
而记者通过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规划处了解到,现有的48条城市院线都是跨省院线,但目前已经暂缓跨省院线的审批。
牌照稀缺 一条院线估值上亿元
截至11月4日,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388.7亿元,几乎无法实现突破500亿元的目标。但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总票房同比仍将缓慢增长,而电影产业链终端的影院还在扩张。据艺恩数据,2016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影院数已达7038家,银幕数增至35252块。
影院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影院要放电影,必须要有院线。院线牌照需要申请,申请不到就只能加盟院线。
但现在,申请院线牌照非常困难。电影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一般申请不了院线牌照,也有关系很硬的这几年能悄悄拿到。拿不到的基本是买壳,嘉禾、安乐影业都是这样。”
还有好几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近期都没有听说有院线牌照发放。记者随后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规划处了解到,目前申请院线分为省内院线和跨省院线,但已经暂缓跨省院线的审批。这意味着,院线有可能在资本的助力下进行新一轮洗牌,想要切入电影全产业链的公司,仍要争相抢夺院线牌照这样的“稀缺资源”。
2002年中国首批城市院线成立运营时,大多是当地省、市电影公司转制而成。但随着资本的涌入,开建影院,进而申请院线牌照的行为在2012年到达几乎“疯狂”的地步。据艺恩数据,2012年城市院线共有46条,相比2011年猛增7条,而从2002年到2009年,7年间总共增加院线才7条。
时代今典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表示:“院线猛增的时候,做什么的都有,挖煤的,做房地产的,都来建电影院。有的干脆就做地方院线,年票房不到100万元的几家影院,也组成一条院线。”
吴鹤沪坦言,院线牌照还是很有价值,“因为必须要有影院才能申请院线,也有人只是想到这个行业挣快钱,申请到院线做几年就把它卖掉,也能赚不少钱。”
现在跨省院线牌照暂缓审批,不少大的影视公司也无法拿到院线牌照。相比加盟院线,收购现有院线成为大资本更乐意选择的路径。吴鹤沪说:“业内我听说过有人几千万元卖院线的,也不是多好的院线,就是城镇影院的院线,年票房也不高,但(他)拿院线的时候肯定没花那么多钱。”
不仅如此,在资本助力下,上市公司更将院线价值数倍炒高。去年底万达院线收购世茂影院,世茂14家影院100%股权交易对价10亿元。今年5月,当代东方收购华彩天地51.13%股份,华彩天地拥有上海弘歌院线,上海弘歌院线2015年总票房1988万元,华彩天地2015年净利润仅42.2万元,但这次收购华彩天地的交易对价约高达1.72亿元。
整合度不高 院线票房贡献呈现两极分化
城市院线数量曾在一定时期快速增长,同时进行行业内洗牌。民营资本的蜂拥而至,让院线行业早已不是清一色国营。即便是目前仍身处国营体制的院线负责人也承认,资本力量加上操控更灵活,纯民营资本或者是民营控股的院线表现更为强势。
2015年,48条城市院线贡献了438.5亿元总票房,院线的票房市场份额两极分化明显。每经影视记者注意到,2015年全国48条城市院线中有33条院线年票房在10亿元以下,它们占全部院线的近70%,但总共只贡献了两成的票房,而前10大院线票房份额占中国整体票房的66.8%。
相较而言,在成熟的北美和欧洲市场中,美国前四大院线占据61%的票房份额,欧洲前两大院线就拿走票房的半壁江山。这意味着,中国院线还有整合空间。而伴随着院线市场兼并大潮和规模竞争的来临,上述70%对票房贡献有限的院线或将受到强烈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