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未映先热,一是冯导新作,自带爆点,另一个则是在多伦多、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多有斩获。该片被誉为冯小刚近年最佳力作,一部被讥为“潘金莲”的“秦香莲”十年一日打官司的“新史记”。
不出所料,上映首日,《潘金莲》就掀起一波热议狂潮,可惜,不是影片质量本身,而是冯导发博炮轰排片的“互撕大戏”。这类一再抢了正片“戏”的影片“戏外戏”,这些年也不止一次见了。且无一例外,全为排片:先有导演王小帅为《闯入者》超低排片发微博声明怒斥;后有出品、制片人方励为《百鸟朝凤》搏出位的跪求排片行为艺术;现在又是老炮儿冯导“有话不好好说”引起来回拉锯口水战的“潘金莲的一封信”。
冯导此次开炮,或夹有两家出品方的资本游戏,这些都无关影片质量本身。作为心系国产电影发展的观众,应该更“职业”一些,不该在两家公司“挖角风波、亿万对赌”的利益之争和无关的口水攻讦戏码上,耗去太多关注热情。有不少留言表示“买票退票只因八卦胡闹”,这表明能“不畏八卦浮云遮望眼”,就事论事,就片论片,对多数观众或还是奢望。
回到《潘金莲》,也许很多人看完会觉浅。如影片中,几级政府,全无恶意,只是部分当事者,责任心弱,弄巧成拙,就很“冤”地丢了官帽,且随后继任者,十年技穷,疲于应付的“官场现形记”,真的是能想象的“最美好的事”了。
当然,如熟知电影创作流程,会理解其间不易。不说刻意美化,至少想让电影更早更顺利与观众见面的技巧性处理,在电影后半段,比比皆是。看多了,乃至有些尴尬。
而若联想到《潘金莲》一片的“十年民告官的辛酸”主旨,会发现这些影片内与剧作本身关系不大,纯是为戏外考量的技术处理,也该划为“戏外戏”。不做足这种“戏”,整部戏可能都“没戏”,想到此处,现实荒诞感与影片,融为一体,喜感与哀伤莫名混杂。这是本片戳中的全民之痛,是喧嚣八卦外的社会之殇。
当然戏内许多神笔,多来自原著,而画幅、构图、摄影、配乐以及结构取巧的部分则是导演精心着墨之处。不管是淡化处理还是另外提升,包括所加的迥异原著的结尾,片子哪怕有取巧,但也并未过多牺牲品质,还是尝试打捞沉默声音,转化为戏剧影像,从而触摸时代体温。
这不仅是荒诞戏谑讽刺,这也是现实晦涩中,你不得不直面的生活日常。这份用心,值得细品,若因恶心骂战就自动屏蔽,或也和骂的喧嚣浮躁之流无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