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12月15日,距离史上第一部讲了一个中国故事的中美合拍大片《长城》上映还有不到24小时。两年来,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段子、理解、议论,凑一凑大概已经可以出一本书了。无论业内人士、影评人还是吃瓜群众,谈论《长城》,早已不是在谈论一部电影,有人看到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壮大后中美两国话语权的博弈,有人看到的是番位背后的娱乐圈刀光剑影。
它所迎来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将成为电影史的一个坐标,甚至引发蝴蝶效应。正如《长城》导演张艺谋和制片人罗异所感受到的,所有人都在瞪大眼睛看着他们,其中50%的人希望他们成功,这样他们可以安心踏上这条《长城》趟出来的路;另外50%的人则希望他们失败,这样他们就可以跟老板说,你看我说了不能搞这样的电影吧?
是的,影片今晚上映后,对《长城》的解释权,就要交给业内人士、影评人和吃瓜群众了。那么不妨在这最后一天时间里,听听两位始作俑者导演张艺谋,以及能说一口地道京片子的美国制片人罗异,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和商人的角度谈谈,如何打造《长城》?又如何看待《长城》?
张艺谋在片场
一、为何要拍《长城》? “如果成功,它会带动一个潮流。”
张艺谋:这是一个重工业作品。我们在小成本电影节得奖这条路上一直在走,不用指导,空间也有限。影视产业的重工业一直是短板。一直说中国电影走出去,这应该是一个标志。我自己觉得背后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它带动的不是一两部电影,它会带动一个潮流,重工业的东西敢于上了。
罗异:如果成功的话,它会变成绝大多数外国人看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在美国中部,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带字幕的电影。
二、为什么一定要拍国际大片?
张艺谋:那你要当宝莱坞吗?谁愿意当宝莱坞?我们愿意自娱自乐吗?跟我们的大国匹配吗?跟我们的文化匹配吗?根本不用问。除非你做不到,除非你这个国家永远做不到,你就退回来说,我们关起门来自己开心就完了。
文化不能孤立地谈,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好莱坞为什么不去和意大利做开发,电影的发源地都不去做开发,不是意大利没有人才,没有艺术家,是没有市场。今天中国的市场发展到了这一步,所以美国人才有这个愿望,跟中国人合作用中国故事来做一个大片。是时势造英雄,不是因为张艺谋多么了不起。
罗异:所谓的规模这么大的大片,不可能从任何一个国家回收成本。10亿人民币的投资,中国回得来吗?美国回得来吗?你必须全球收回来。如果中国大片真的要达到美国水准,必须跟美国大片一样从全球收回成本,早晚的问题。
张艺谋
三、《长城》到底拍给谁看? “给全球年轻人看的,不能太低级,也不能太高级。”
张艺谋:受众是年轻人,全世界的电影观众主体都是年轻人,这个不容置疑,肯定不是一个老同志类型的。但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标准很不一样,所以还是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习惯。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至少这个剧本节奏要好。如果要说天降大任于斯人,说任重道远,要承载这些文化的东西,拖泥带水,拖拖拉拉,节奏就不好,(电影)就毁掉了。
故事还不能太弱智,太低级不行,年轻人觉得太简单了,太高级也不行,太复杂了就太成年了。好莱坞很多大片其实也挺低级的,我认为,大家也不满足,就失败了。
另外视觉上也要好看,特效做出来要有特点,怪兽和人的战斗要激烈。
罗异:在美国本土做到5亿美元票房的电影,其实都是年轻人看,主流观众还是15到25岁之间这么一个年龄层。
张艺谋在片场
四、拍《长城》难在哪里? “简直就是一场赌博。”
张艺谋:在大片的队伍当中,要保持特色,光有中国元素是不够的。还得看故事本身,外国人在中国,和中国人的关系,野兽和人的关系,性格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最后战斗的悬念,比一个一般的本土电影难度大多了。难度最大的就是西方人来中国,他为什么来很简单,来了以后的故事挺难的,有关系,还得有矛盾,有发展,很难自然,难度很高。《千里走单骑》那个故事我磨了五年才磨出来。我们看到有许多美国人在阿拉伯,美国人在非洲的故事,常常很不自然,为合作而合作,我们又不想犯这个错误。其实我自己认为没有一个导演能把所有元素都做好,天下没有这样的奇才。我们尽最大努力来做吧。
罗异:赌博的心态比较大。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完全以中国为主要背景,每个镜头都在中国拍摄,25%的中文台词,90%的中国演员,设计成了一个想在全世界主流院线放的电影。我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故事,有这么好的导演,这么好的演员,别的地方咱们就别差了,别为省钱而省钱,把整个大盘给毁掉了。所以我们把最好的资源都放进来,包括工业光魔做特效,维塔做武器的设计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好的,看看能不能突破大家的想象,能不能成功。
张艺谋在片场
五、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最好的资源”? “不计成本,幕后团队都是八个高手挑一个。”
张艺谋:(幕后团队)八个都是一流的,我们面试,挑一个。
罗异:导演对于工作态度特别重视,因为这些人的履历表都没有问题,导演会问这些人的脾气怎么样。因为他到中国来可能要待一年,他是否是一个能沟通的人,有耐心的人,如果他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经常在现场发生事情那就宁可不要。其实这次很多美国的美术、服装、摄影,真的都是非常喜欢张艺谋导演的,包括男二号佩德罗,从小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大。他的经纪人打来电话说,我的客户说了非得来,钱都可以不要。美术指导约翰·迈尔也是得过两次奥斯卡的人,50多岁,面试的时候非常紧张,手都在抖,后来还跟我说今天我说得特别不好,我说没关系,我给你翻译得很好。为了这次面试,每一场戏他都找了很多参考,后来很多都用上了。
张艺谋:首先是跟美国人一起商量定了一个现实主义的风格,如果太奇幻了,太上天入地了,中国人觉得很陌生,西方人会认为是山寨。所以我们定了一个标准,一切都像是真的,没有超能力,怪兽也没有超能力,等等。之后就有了对严谨的具体的要求。
比如说我们要加工长城的砖,砖缝要做旧的效果,美术指导要从国外调来几十个工匠,都是工匠精神第一流的工匠。我说中国拍了这么多年古装片,中国工人的做旧也不错。他说不,我先要看最好的。他们(指着罗异)都发愁,头都大了。他们做一面墙,做不同年代的效果,(模仿)“这是500年的,这是100年的,这是50年的,导演,要哪一种长城?”而且都是有图可以参考的,很厉害。当然后来中国工人的工匠精神也让他们信任了,后来那些人就回去了。
罗异:其实还是得有两个人来,包括宋代的问题,包括中国建筑的问题,外国的美术会做偏了,还得中国的美术来跟他协调,最后导演定。反过来讲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是在青岛搭的景,因为美术指导特别挑剔,导演也否认了很多设计,最后定下来的时候其实时间特别紧。外国制片团队说,没可能完成的。中方制片说,你放心吧,连夜干能干出来。
张艺谋:因为他们是严格遵守法律的,一周五天,每天8个小时,所以他们是不可能完成的。中国人一算没问题,连轴转,最后就完成了。所以他们也很惊讶,中国人真是很厉害。
张艺谋在片场
六、鬼知道张艺谋经历了什么?
张艺谋:在创作当中,你要做许多的决定。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过去基本上所有的决定都是我一个人完成,跟团队做简单的讨论就可以了,或者晚上想一个主意,第二天我说改了,大家没话说,直接执行。这次不同。这是一个工业流程,你要融入到这样的一个工业体系当中。最后当然是我决定,但是得经过这个工业体系中的科学的流程。你要适应这个,这种大片拍好了就是这样出来的,拍坏了那就是倒霉。对这种体制,不是批评不批评的问题,它就是这样的,已经多少年了。你只有融入到这个体制当中去,既坚持你的个性,又能一块儿配合,才可以完成。拍中国故事,因为我是中国导演,就是我说了算,必须按照我来,你们都必须配合,没法到那个程度的。所以是完全的一个新体会。
番外篇:张艺谋到底困不困?
罗异:刚才说的面试,我们在美国三个星期,天天从早到晚在面试,每天18个小时。好不容易飞到新西兰去跟维塔公司开个会,待一天再飞回来。我想飞机上可以睡觉了,谁知道导演看着我说,剧本带了吗?我说,带了。他说,挺好,我不困,拿出来咱们看看。
(导演真的不困吗?)张艺谋:也不是。我性格是这样的,你让我接了这个事情,我就是全力以赴。好像觉得其余的事情都是浪费时间。可能就把很多外国同行都逼疯了。这一点上我是毫不留情的,人家都是一流的人才,但是拿来(的东西)不行,不管,很武断。但大家还是觉得对我很尊重,说一定要做到让导演满意。当然他们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看了无数的资料再来设计制作。很厉害的,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做出来就是那么地道,还真是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