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拒绝与自己过去和解的西西弗斯

“I can’t beat it”(我没法摆脱往事),这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接近尾声时,重重心事的修理工Lee对侄子Patrick一番无奈的坦白。

“I can’t beat it”(我没法摆脱往事),这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接近尾声时,重重心事的修理工Lee对侄子Patrick一番无奈的坦白。Lee就此放弃监护权,继续垂头丧气地走回他永无终点的自我惩罚之路。

137分钟的整部电影,通过时不时插入剧情以交待主角前史的闪回,讲述了一个父亲因为生活中无可原谅的过错,而失去至亲至爱,不管历经多少年,也无法与自己过去和解的悲伤故事。如果说大多时候银幕是给人宽恕、制造奇迹甚至塑形传奇的天堂,那么在《海边的曼彻斯特》故事里,导演肯尼斯·罗纳根显然不愿意做这样一个全能的上帝,转而选择将毫无救赎可能的悲剧命运,以生活流的方式,在冰冷窒息的气氛中,娓娓道来。

拒绝强烈反转的戏剧冲突,不给观众期待的剧情高潮,似乎也成了此次奥斯卡提名影片的某种新鲜口味。《藩篱》中霸道的环卫工父亲,在喋喋不休的谩骂中衰老死去;《爱恋》里对抗恶法的异族爱人,成就了时代的剧变却又归隐到平凡的生活;《海边的曼彻斯特》让失魂落魄的中年修理工,逃避着留下刻骨伤痕的灰蒙蒙家乡,继续着不想被任何人理解和爱上的后半生,不给一丝希望。

冬季长达半年的美国东北部,似乎成了书写这类丧气故事的最佳背景板。置于缅因州的《奥丽芙·基特里奇》也是同样的灰色,刻薄的女主人公试图开枪告别这个世界,却被路过的孩子嘟噜一句“别留下垃圾”,而放弃自杀;马萨诸塞州曼彻斯特的Lee,在丧子悲剧发生后的警局审讯后,试图夺枪自决,却被警长制止甚至原谅,“这是意外,你回去吧”,连最后可能的赎罪机会都被剥夺。

电影故事从Lee蜗居于波士顿的生活开始,他板着一张生无可恋的苦脸,终日与各种奇葩住客打交道,对酒吧里明勾暗引的妞儿不屑一顾。直至接到医院来电,得知哥哥Joe病故后,才驱车赶回曼彻斯特,也才渐渐揭开Lee的过往故事。毫无征兆也不给提示的闪回段落,是本片最特别的叙事策略。睹物思人,窗外的树木和房屋,让Lee想到与哥哥及侄子出海钓鱼的愉快白昼、归家后与妻儿打闹嬉戏的曼妙黄昏,哥哥在病床上得知绝症后的镇静若定……如若入戏,会觉察到这理应就是一个归乡之人回想往事的正常节奏。帅气的高中生侄子Patrick的登场,牵出一条与Lee面貌和状态都完全迥异的青春副线。叔侄两人一道处理着Joe的后事,并在形如朽木和荷尔蒙旺盛的强烈对比之下,有着不消停的冲突和理解。

到律师事务所谈Joe留下遗嘱那场戏,也是全片最被称赞的部分。高频到甚至有时只给一个镜头的闪回戏,与Lee在当下对监护人新身份的排斥表现,齐头并进,渐渐揭开Lee如今内向到有些反社会的行为逻辑成因。一个雪夜里,送走狐朋狗友的Lee,醉醺醺地步行到便利店购物,却忘记将壁炉挡板合上,酿成吞噬了房子和两个可爱女儿的惨重火灾。

导演肯尼斯的父母均从事于心理咨询行业,这或许让他尤擅处理角色的微妙心理。当然,此片里这位丧气主角Lee的成立和被认同,更多得益于卡西·阿弗莱克的精彩演出。闪回段落中的Lee,是分分秒秒都精力充沛并极为张狂的乐观父亲,海钓回家,就着脏兮兮的T恤就扑到老婆床上,抱起婴儿车里的女儿跳舞。现实时空里的Lee,成了脾气喜怒无常的怪人,不得不开口与人说话时,双手插包低头盯鞋,毫无自信,也拒绝深入沟通。悲剧过后的他,成为了被烙印着罪人身份,终日推着巨石无谓前行、又一遍遍滚落情绪深渊的西西弗斯。

从游艇海钓归来的开场第一个镜头,伴随着合唱的赞美诗主题曲,观众就看到这座海边的小镇曼彻斯特,隐没于海天相连的一片灰蓝色之中,与甲板等高的摄影机位,也定下了平视悲剧的角度。在NBA一场赛事转播中,处理完后事的Lee,疲惫地瘫在沙发里,又一次失魂落魄的浸入回忆里,而忘了煤气炉上的灶火。就此,他不得不将16岁的侄子托付给好友去抚养,商定好将作为遗产的游艇出租,直至Patrick拿到执照后再想办法。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夏日到来前,叔侄两人最后一次出船海钓,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奈歌剧《雀鲁宾》最动听唱段飘起,海天依然粘黏于那片灰蓝色之间,没有希望的光芒透入。

奖项预测:卡西·阿弗莱克在此片中的表演无可挑剔,如若学院不打逆向歧视的种族派,锁定最佳男主角基本无悬念。此外拿下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均为肯尼斯·罗纳根),乃至最佳影片也都有可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