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行的电影市场规则,每年除了引进34部分账大片外,还会引进30部批片。中影和华夏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进口片发行资格的公司,各拥有15部批片的指标。而花钱买片的片商,则被命名为“协助发行方”。通常,一般批片的分账模式是:票房收入中, 扣去税费,影院和院线拿走约40%,作为主发行方的中影或华夏拿走25%左右,最后买断方作为协助发行可获得30%左右。
《敢死队》取得的票房成绩,让内地片商看到批片也能赚大钱
在2010年《敢死队》在国内上映之前,批片市场的格局一直不大,也很难产生如今的票房“爆款”。首先,它的类型非常局限,动作片和动画片占据绝大多数。其次,可供国内片商挑选的好莱坞B级制作以及其它地区的类型片,在制作水平和演员阵容上,都难以和分账大片相比。再加上大多数批片引进后,片方宣发投入有限,通常只是把海报简单翻译了事,对观众来说,吸引力非常有限。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影片需要经过审查、译制、配音等环节,以及海外片方跟中国发行方之间的沟通协商,整个过程非常漫长。一个片子今年报审,而上映的时候已经到了明年,这也是不少影片“迟到”的原因。鉴于中国市场严重的盗版问题,影片越迟上映对引进方越不利。
早些年,海外电影市场的中国买家数量甚少,版权价格十分低廉。一位业内人士对腾讯娱乐记者介绍,“那会50万美金就能打包买断10部影片,只要有一部能卖出2000万的票房,分账后拿回30%,算下来就稳赚不赔,足够一年开销。” 业内也确实有因为做批片成为“隐形富豪”的传奇。
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获得上映名额,就成为批片行业里的核心竞争资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标准,业内也讳言莫深,只能用“关系”、“人脉”、“喜好”这些虚词来解释,给这个行业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敢死队》让动作片一统江湖
第一部让人意识到“批片也能赚大钱”的,是2010年上映的《敢死队》。当时,创世星公司以50万美元的“高价”买断其版权,上映后获得了2.16亿元的票房。有媒体用公开数据算了笔账:影片版权费、拷贝制作等成本约620万元,2.16亿元票房经过分账后,创世星能收回约7000万,净赚超过6000万,等于投资翻了10倍。
《敢死队》的火爆,瞬间就让动作类型成了批片中的香饽饽,大量带着支票的中国片商席卷了AFM(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以及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卖片市场,直接把版权费炒高了好几倍。
不少大型的电影公司,诸如华谊、博纳、光线、乐视,也或多或少地加入到抢夺批片指标的阵营中。对于它们来说,在缺少自己原创项目的时候运作1-2部批片,是个成本低风险小的选择。2012年,乐视影业用800万美元的价格买断《敢死队2》,上映后获得3.3亿票房。此时,距离《敢死队》第一部国内上映的时间仅仅2年,电影票房是涨了50%,可版权成本却涨了15倍。
动作影星杰森·斯坦森在内地上映的批片票房累积达到15亿,被誉为“批片皇帝”
有着“英国李连杰”之称的动作影星杰森·斯坦森被内地片商戏称为“批片皇帝”。他在内地上映的作品,除了《速度与激情》系列外,清一色是动作类型的批片,至今累积票房超过15亿。去年10月,由他主演的《机械师2:复活》由乐视引进,上映后票房高达3.39亿,但相比2011年《机械师1》票房8900万时,其版权费已由几十万美元涨到了600万美元。
批片市场的格局,已经今非昔比。大量片商涌入,也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有人花了高价买下版权,但争取不到上映指标,片子只能砸在手里;也有人片子倒是上映了,但仅收回几千万票房依旧赔钱……
这个市场,开始促成了片商间的全方位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