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八月》:呼吁"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共忆好时光

在濮存昕心里,《八月》这部青年导演处女作之所以能够备受行家好评,是因为它与台湾新浪潮经典作品气质很相似,都是关注本土生活和本土题材,并且坚守了90年代内地前辈导演开拓的现实主义风格。

“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濮存昕手绘海报

近日,知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公开亮相,为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发声,接受媒体采访,畅聊90年代银幕往事。动情处更再度开腔,独家朗读曾经出现在《八月》中的经典诗句。事实上,这一次与电影紧密关联是濮存昕继2010年出演《最爱》后七年间第一次。

身为业内外公认的老戏骨,濮存昕老师不仅注重自我艺术的表达,更不忘提携后辈,一直以新颖的形式支持国产优秀影片。这一次他更希望通过发声,倡导“回归匠心,求真唯上” 的艺术创作理念,而这一心愿正与《八月》发起的“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主题活动不谋而合。据悉,“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的主题活动,将由濮存昕作为国民拥戴的前辈艺术家打起头阵,后续还将有中生代、新生代电影创作者加盟发声。据悉,《八月》由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将于3月24日全国上映。

谈90年代影片影人:那时影片更关注社会话题 现在的市场我不适应

在90年代的大银幕上,濮存昕曾为大家贡献出数部经典作品。而最常被提起的一部,便是在谢晋导演的邀请下,与日本当红偶像栗原小卷饰演的对手戏《清凉寺钟声》。回忆起当年的拍戏光景,濮存昕表示最大的难关一个是要扮演和尚体验生活,还有就是说日语。“最难忘的是背日语,一个星期内把所需的日语台词背下来,我就生记硬背,快到要拍的时候,我就来找她,我说你看看能不能听得懂,她说全都听得懂。”

对于濮存昕而言,他们这一批演员所接受的教学体系,就是要塑造真人物。“我演僧人,就要有那口静气。当时试装,头发就剃了,穿上海青,明阳法师接待我,我住在他的明阳讲堂。”他回忆道,当时寺庙里的僧人们五点多就起来了,自己也要跟着一起礼佛。濮存昕幽默地表示,现在拍电影的器材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现代,“片场的排场我们演员看着都有震慑力,好抬举啊,我们作为演员也要撑得起这个份儿。”但作为演员,已经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纯粹地投入创作中,要努力配合宣传,“拍出来就已经很累了,但没办法,要讨好市场,讨好票房,挺辛苦的。拍电影必须去炒出点新闻来,或者打情骂俏一点在首映式上,弄点男女之间的暗色才有意思,我就怎么耍呢,我不适应了。”

在濮存昕的观念里,电影不该仅仅以票房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是走进内心,让观众获得更高品质的精神获益。“那时的作品中,好像没有现在的娱乐状态和商业状态,大家伙带着脑子进电影院,而且影片赋予大家伙去思想。现在华语电影的技术甚至能赶着好莱坞的水平,但是在题材创作上,却更多地被商业诉求所束缚。我们试图弄文艺院线都弄不起来,都赔本。”

父亲影人形象融入年代记忆  独家朗读经典诗句

濮存昕的父亲苏民先生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人艺的第一代演员之一。耳濡目染之下,濮存昕对于文化传统、演员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父亲的指点。“我从小就在人艺这里跑,现在都能记得那些楼梯、后台,我崇敬的老演员们是怎么生活的,谁和谁相爱,我们知道,那都是一辈子的交情。”

他仍清楚记得,当自己要以知青身份下乡路过人艺剧场的窗户时,里面传来样板戏《打虎上山》的圆号伴奏,“我就在墙根底下听,被深深地触动了,我看不到里面人的脸,特别想进去看,但没有权利,我从小就在这个剧场玩,长大,但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剧场已经不属于我了。”濮存昕认为自己是被艺术拯救的人,从一名知青成为演员,就是从父亲苏民先生身上继承了对于艺术的向往与信赖,而只有通过表演这条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正是因为这份带有年代烙印的父辈记忆,让他对电影《八月》有了特别的共鸣。

巧合的是,电影《八月》中小雷父亲有一句台词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曾引起不少观众会心一笑,它源自革命烈士陈然的《我的“自白书”》。而苏民先生则曾是《红岩》广播小说的朗读者,“那时候的广播,很多人守着话匣子,十二点到十二点半,工矿企业吃饭时听,谁兜里有个半导体就是奢侈品。我父亲读《红岩》,为什么陈然的《烈士诗抄》我能记住呢?就是因为他两个月,每天两个小时,把《红岩》读的。”聊到动情处,濮存昕还现场对着镜头感情丰沛地背诵了《我的“自白书”》。

盛赞《八月》贵在求真 倡导“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

当电影《八月》获得201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时,评委会主席许鞍华事后曾向媒体透露,评委中有不少像她这样精通电影的老行家都很纳闷,一个青年导演到底玩了什么“把戏”能把他们吸引,于是坚持看了两遍,得出的结论是,这部影片是跨地域的,走进人心的作品。而在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心里,这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之所以能够备受行家好评,是因为这部《八月》与台湾电影人熟悉的新浪潮经典作品气质很相似,都是关注本土生活和本土题材,并且坚守了90年代内地的谢晋等前辈导演开拓的现实主义风格,不懈求真。

“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关注作品视角,无论文学戏剧电影,都是从生活出发,希望作品能演绎生活,演绎命运,演绎社会问题,大家关注这样的题材,愿意带着脑子走进影院,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命运,思考共同话题。”濮存昕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排比句描述了90年代的文艺面貌。

在濮存昕看来,“像90年代一样看电影”不是一味怀旧,而是循序渐进地去影响,唤醒情怀并有的放矢,提供现在的电影行业以及观众审视时机——很多优秀的电影人在过去做得到有限的条件下创造经典,那么在今天技术和资本丰富发达的今天应该更有空间和潜力。《八月》只是小小的站台,只要坚守匠心,从这里出发将有更多更好的作品涌现。通过好作品的辐射去向观众展示另一种可能,这也是他愿意支持《八月》的动因。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