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来,影视资本风起云涌。自从整满一年前《叶问3》的票房被质疑造假并惊动广电总局发声,影视业背后的资本乱象一直被圈内外所津津乐道。而近年来,互联网资本通过“票补”,金融资本通过“保底发行”,P2P行业的“分一杯羹”,风险投资对VR和IP等行业热点的追逐等,资本对电影产业的介入越来越深,甚至大有重构行业格局之势。
“投资行业在经历了非常狂热无序以后,要回归理性,重新评判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方式。”3月8日晚,派格传媒董事长、《卧虎藏龙之青冥宝剑》等电影出品人孙健君在「财经」V课畅谈对影视行业资本乱象的个人见解。
2017年影视投资将呈怎样的态势?
一方面是相对狂热的投资风暴之后泡沫破裂,另一方面是整个经济下行、投资总量的萎缩,互联网及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产业方面的资本创投在2016年进入寒冬。影视行业因为与资本圈联系密切,也爆发出“票房造假”、“保底发行”和“P2P骗局”等问题。
尽管整个大的投资环境不景气,但孙健君却表示看好影视投资业。“我们讲口红效应——经济下滑恰恰是影视或者泛娱乐产业的春天。当GDP达到一定拐点之后,全中国十多亿人的文化消费需求肯定是不断增长的。”孙健君表示,投资行业在经历了狂热无序之后,会回归理性,重新评判影视行业的投资价值。“我们可以预计2017年、今年的投资会继续寻找在我们行业里面的投资机会。”
资本导致的影视行业乱象有哪些?
近日,《闯关东》编剧宋方金发表了“卧底横店”的一线实录,文章内容涉及到行业内众年轻演员“滥用替身”、“天价片酬”等现象,直呼“98%鲜肉不敬业”。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编剧高满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电视剧市场“唯小鲜肉是瞻”,一部电视剧80%的投资都给了明星,而留给其他演职人员与后期制作的成本寥寥无几。高满堂还表示如今电视剧市场,纷纷砸钱签“小鲜肉”,却不用心于剧集本身的制作,长此以往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资本的乱象不只是砸钱“签小鲜肉”,还包括不顾产业逻辑的买断演员、购买一堆IP、跟风投入VR技术等等。在孙健君看来,“这是系统性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流行一个概念,为了在短期内让一批不懂行业的人迅速把资金投入这个行业里,他们就得孵化所谓的新概念。”
孙健君认为,这种非系统化、非理性化的投资方式会对行业的均衡可持续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资本对影视行业的过度投资容易给行业里的从业者一种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假象。砸钱“签小鲜肉”或许能够保证部分票房,但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重金投入VR产业或许能拓展观众的体验模式,但需要配套的东西实在太多。孙健君表示,“这个行业不是你买了IP就会拥有一切,不是签了明星就能搞定所有。”
“烧钱的互联网资本,不适合影业长期发展”
“这个行业没有诀窍可以一夜暴富和一夜成名,赌徒心态应该彻底退出这个行业。文化产业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行业。”孙健君认为,文化产业不是赌博,不管是投资者还是从业者,都要有长期耕耘的初心。孙健君非常认同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姿态——几年磨一剑,件件是精品。这种难能可贵的坚持,才让电影人在好莱坞这样的国际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然而,放眼望去,“中国还是缺这样的心态。”
虽然认同互联网对整个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但孙健君并不认为互联网思维能够取代一切行业规则。从某种意义上看,电影行业是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不可以绝对的服从于资本的简单意志,也不可以粗暴地被互联网意识所取代,用互联网资本+科技的手段取代一切的做法,烧钱堆砌成功的方式,不适合电影的发展。
孙健君举好莱坞作为例子。现在国内的影视行业与上世纪30-70年代的美国很像,演员、编剧或明星纷纷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一些电影公司一夜成名但三年之后消失,投机式、作坊式的风格很明显。最终这些都烟消云散,沉淀到现在的是六大电影制片公司。它们全部都是产业链式的运营公司,不是暴发户,更不是靠一两个导演或演员撑起来的。
孙健君表示,美国影视行业在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全产业链布局方面构建了均衡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基本规避风险的抗风险能力,这些都是中国目前所不具备的。
对于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孙健君表示希望他们尊重行业规律,把资金花在刀刃上,不要投机,不要孵化一时的冲动型泡沫。资本要理性,要尊重行业规律。行业也要学会利用资本,不能用制造泡沫的方式蒙骗资本,求一时之狂热,否则,到最后泡沫必然破裂。
“2016年最大的笑话是中国电影赶上了好莱坞。”孙健君分析到,虽然从票房看,美国是600亿人民币,中国是400多亿,差距貌似不大。但是,这400多亿里,有一半左右是好莱坞的片子;美国电影的市场总量远不是600亿,而是1800亿,除了本土电影票房收入以外,还有2个600多亿分别来自于电影后开发(包括数字版权、衍生产品),和全球发行收入,而这两种市场收入是中国当前市场远不能及的。从这种数据全面相比,中国的电影产业规模与美国还差距很大,中国电影人还必须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