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只要与话剧导演、剧院院长聊天,都会说到影视公司大挖话剧团墙脚的例子,激愤、无奈、彷徨之情溢于言表。
原来,只要有人在话剧舞台稍有点起色、前途被看好后,各地影视公司就会千方百计找上门来,用影视片签约诱惑演员。谁都明白,拍一集电视剧多少酬金,上一部电影多少价码,而演一部话剧,即使演个几十场,又能有多少收益。何况,影视剧的传播效应远远超过了话剧。为了未来的身价和知名度,哪个演员不动心?
现在的话剧舞台,虽说在一些城市很有市场,观众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其资金来源、投资规模,与影视根本无法相比,所以,凡是能够坚守在话剧舞台的新老演员,无不令人敬佩。早已名声在外,却在喜剧舞台又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的陈佩斯,《戏台》等佳作接二连三,实在令人钦佩。而在话剧和影视界都享有盛誉的濮存昕,已是一把年纪,前些日子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主演《李尔王》,四个小时下来,其身心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1936年生人的焦晃,多少部电视剧演下来,谁人不晓,可他却说:“我是戏剧界的,是话剧人,演电视剧就是客串客串。影视界很热闹,我不爱凑热闹。”
尽管有这些年长的艺术家坚持伫立在话剧舞台,尽管还有一大批老中青演员依然在投身话剧事业,但就如许多话剧导演和院长所说,话剧不能单靠道义来维持,当人家以买房、买车、养家等理由来要求转签影视约时,谁都不忍心阻拦。影视和话剧双肩挑不是不可以,几代艺术家中在舞台和荧屏都很出彩的也不少,可演影视剧必然会耽误演话剧,有的演员拍片一年半载后,话剧功夫难免生疏,还有相当多的演员,影视和话剧并非兼擅,如此一来,影视拍摄不时挖走话剧演员,必然会冲击话剧业。话剧,别看观众人数有限,一个舞台,最多几幕,还以对话为主,也没多少演员,布景极其简单,但其语言的魅力和审美特质,任何艺术都无可替代。电影大片再壮观、电视连续剧再丰富,也依然不能夺走人们欣赏话剧的欲望;那种与观众面对面产生的感染力,可以让语词直抵心灵,令举手投足都能撼人心魄,非其它艺术可以比拟。
我们当然不能奢求话剧有如影视那样,有叹为观止的票房,有惊人的观众数量,有天价般的酬劳,但保护话剧、推动话剧,也不能无所作为。起码应该在资金投入上向话剧倾斜,让话剧从业者,尤其是那些坚守在舞台的演职人员生活无后顾之忧,在相关政策和文化机制上善待他们。
影视公司和演员们也应该明白,20世纪许许多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都是从话剧中走出来的,话剧舞台为他们提供了淬炼表演艺术最好的空间,不断挖话剧的墙脚,其实就是竭泽而渔,自毁影视表演的人才宝库,可以说,爱惜话剧舞台也是爱护影视事业。
话剧与影视有相同之处,但各有自身的特点,既可融汇一体,也需要各自独立,只有相互珍惜、相互支持,才会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