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影视剧中频繁出现抠像和替身现象,投机取巧的爆料随处可见,寻找替身成为惯用的伎俩,用抠像贴膏药的方式糊弄观众。比如,有的明星在拍戏过程中完全不在场,全靠后期配音去刷存在感,被业内人士戏称“后期配音王”;有的档期塞得满满当当,在影视剧拍摄中连续几天都在用替身,被调侃为“日夜兼程的档期王”。
一、警惕亵渎艺术的行为愈演愈烈
影视剧中抠像和替身现象时有发生,体现了一些创作机构和演员既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素养,又缺失文化敬畏之心,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漠视艺术利益的重要性。这反映了一些人职业素养和文化根底浅薄,一旦混入影视圈后,被收视率和票房带来的真金白银冲昏了头脑,抠像也好,替身也罢,归根到底是职业道德出现了问题。
回望历史,一批诸如于蓝、白杨、张瑞芳等老艺术家,她们为影视艺术创作注入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将职业道德看得很重,将影视制作中任何的投机取巧视为奇耻大辱,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在观众面前永远谦虚谨慎,时刻不忘向生活学习。相比之下,今天的一些演员,刚刚踏进了艺术殿堂的门槛,刚刚有几部代表作,就想着观众的顶礼膜拜,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种文化自觉,恰恰反映了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文化自卑,稍有不慎,就会堕落为一种自轻自贱,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对于提高影视创作质量有害而无益。
二、演员的职业道德修行是毕生的事业
在我看来,影视演员要苦练内功,应当靠扎实的演戏功底、精湛的艺术造诣、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为,方可赢得观众对艺术家的尊重和敬意。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以作品去赢得艺术地位。投机取巧,可以糊弄观众一时,但糊弄不了长久。
演员唯有紧盯艺术的山巅,在耐住寂寞中不断修炼和攀登,才可能成就大艺术家的气派和风范,任何的浅尝辄止都无济于事。一些影视演员认为演戏就是一种天赋,父母给了先天资本优势,基本不需要学习,在演艺圈流行一种反智主义,可见,在一部分发迹的明星眼中,艺术根本不是一场职业修行。倘若只重视颜值,不重视后天修炼,他们不可能成为常青树。
三、 须有明确的技术标准
抠像和替身现象的反复出现,是影视制作的偷工减料,必然造出豆腐渣工程。现在看来,仅靠舆论的力量,远远不能约束,当前,应趁着《电影促进法》正式实施的东风,尽快在框架法内,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最大可能发挥影视法规的监管效应,有法可依。
事实上,良好的影视产业氛围需要各方共同营造,我们既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约束作用,明确是非界限,以德艺双馨的目标为镜鉴,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文化管理机构不能袖手旁观,以没有法律依据为借口去敷衍了事。抠像与替身,在影视界见怪不怪。这是正常的制作技巧,还是偷工减料?影视进入工业化时代,就必须有明确的技术标准。总之,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是提高作品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