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八月》影评:平凡日子里漫长的白日梦

自从去年在金马奖上拿到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演员两项大奖后,这部名叫《八月》的黑白电影就一直让我充满了好奇。

自从去年在金马奖上拿到了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演员两项大奖后,这部名叫《八月》的黑白电影就一直让我充满了好奇。如今,这部电影终于得以在国内院线上映,虽然在进口大片《金刚:骷髅岛》和《美女与野兽》的前后夹击下该片只得到了少的可怜的排片量,但至少能让人有机会看到这部导演张大磊献给父辈的作品。

《八月》的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的呼和浩特一座厂区内,小雷在这年的八月迎来了自己小学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在这个夏天,孩子们百无聊赖,大人们面无表情,一切都如同以往,一切却又让人隐隐觉着有些不安。小雷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面临着上重点中学的难题,而他的父辈们则面临着企业改制、工人大批下岗这个更大的难题。当八月过去,小雷家的昙花奇迹般的绽放,而小雷、小雷父母乃至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的生活,也在这个炎热的八月过去后,被悄无声息永远的改变了。

这几天总是看到有关“大厂区时代”的故事,从贾行家在《一席》上关于东北的演讲,到正午故事那篇写野孩子乐队的《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再到今天的《八月》。这些在东北、白银、呼和浩特甚至是全国各地的大型工业厂区最后的辉煌与衰败是很多八零后的童年记忆,使他们梦中时常回到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的父辈心里最深的痛。

比起去年上映的《黑处有什么》,这部电影中的怀旧情怀更加浓重,给我的代入感也更强烈,片中的很多物件都是我小时候家里有的,比如小鸡闹钟、旋钮台灯、黑白电视机等等,其实不光是那些工业厂区,对于所有父母都是双职工的八零后来说,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这部因为导演张大磊恍惚之间的白日梦而萌芽成形的电影,也把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又带回了记忆中有些失去色彩的那个年代。

当年的我跟片中的小雷几乎一样,我父亲也同小雷的父亲一样,大人们安于生活,孩子们百无聊赖。对于这些整日骑着自行车来往于家与单位之间的父辈们来说,生活就是无数个由上班下班的自行车、吱吱作响的电风扇和假期公园的闲适日子组成的总和,等他们老了,就能坐在街头晒着太阳,看着自己曾经年幼的崽儿们坐到自己曾经的位子上,过着与自己一样平凡的日子,直到他们再老去。

然而就像八月的天气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暴雨,“下岗”这个词儿也像毫无征兆的大雨一样突然而来。就像他们已经熟悉了无数次的各种“运动”一样,伴着国家号召这四个荣誉感强烈的字,他们失去了工作,只剩下手中生锈的自行车,我的父亲,也没有逃过这次大潮的冲刷,成为无数下岗人员中的一员。

这一切对于还是孩子的我是根本无法去理解的,就像片中小雷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去远方,无法理解父亲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叔叔们为什么突然失落的唱起歌谣,无法理解那个姓郭的胖子为什么横行霸道一样。其实我们的父辈们他们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国家一号召,他们就要丢掉工作,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因为命运的大潮来临时,他们是要被排上礁石的那一批。

片中小雷在夜里惊醒时,看到自己的父亲闭着眼睛对着空气疯狂的击打,这其实也是当年那些下岗工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愤怒委屈不甘,却不知道该对谁发泄,社会没有错,自己也没有错,但生活就这么改变了。而这些,在孩子的眼里则成为黑白默片一样的荒诞与离奇,父亲曾经对小雷说“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却又在生活的逼迫下,无奈的从一个剪辑师变成一个场工,坐在桌角看人群狂欢。

父亲以及身边长辈们的转变,对小雷来说,就像是夏天中午醒来时模糊的白日梦,真实而又虚幻,那些人那些事像是发生过,又像是自己的一场梦。我觉得这也是导演张大磊把这部电影拍成黑白的用意,让这一切如纪录片一般真实,却又带有几分的梦的色彩,就像背景音乐中偶尔响起的竖琴声,让人不禁去怀疑这一切究竟是真实发生过,还是只是一个孩子漫长的白日梦。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两首歌,那就是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和《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内容、剪辑和情节推进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它举重若轻、朴实而细腻的情感表达足以称得上优秀。影片最后小雷伸手搂住的空气不单是搂住身在远方的父亲,也是我们在搂住曾经的自己,搂住那段消失的岁月与记忆。

2016年3月,片中真实的拍摄场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被拆除。

郭老师家的昙花,凋谢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