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译制1500多部外国影片。自1957年4月1日成立以来,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语言艺术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留给几代中国观众难忘的记忆。
上海电影译制厂首任厂长陈叙一的14字厂训。 图片来源网络
“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上海电影译制厂首任厂长陈叙一倡导的14字厂训,一直挂在厂里最醒目的那面墙上。
“拉近”世界,一直是上译人的追求。
著名配音导演苏秀。 东方IC 资料图
时隔多年,九旬高龄的中国第一代“译制人”、著名配音导演苏秀依然还记得,1982年她担任英法合拍片《虎口脱险》配音导演时的情景。
英法合拍片《虎口脱险》海报
当剧中主角哼唱小曲在土耳其浴室内接头时,所唱的“双人份的茶”起初被译成“情侣茶”,但配音时用中文唱起来,总觉得不对味。老厂长陈叙一反复琢磨,发明了一个新译法——“鸳鸯茶”,很是中国化。
就这样,上海电影译制厂不断为中国观众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从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王子复仇记》,到70年代末的《音乐之声》《追捕》《佐罗》,再到80年代的《大篷车》《虎口脱险》《茜茜公主》……
配音,被上译人视为二度创作。
《王子复仇记》剧照
1958年,成立不到一年的上译厂译制英国经典影片《王子复仇记》,郑重请来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为哈姆雷特配音。孙道临将莎翁原作的“诗性”表达得淋漓尽致,留下二度创作经典。
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东方IC 资料图
邱岳峰所配《简爱》中经典的罗切斯特片段,陈叙一在全国独创了配音“鉴定补戏”流程,毕克与日本演员高仓健建立起惺惺相惜的“配音情”……上译厂配音艺术家们留下了一个个“佳话”。
曾成功为日本电影《生死恋》女主角夏子配音的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表示,配音的要诀,不在于声音的好坏,而在于能不能做到“以声传情”。
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 澎湃资料图
进入新时期,上译人探索实现“演员声音、形体的同步抓取录制”,规划为中国影视作品直接配上英语台词等。现在的配音演员们,可能会是银幕上的哈利·波特、蝙蝠侠,也可能是功夫熊猫、愤怒的小鸟……
“译制片要忠于原著,这个原则今天仍然适用。”陈叙一的外孙女贝倩妮说。她现在是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一位致力于译制片薪火相传的志愿者。
在“每个人都能玩配音”的时代,数以万计的“粉丝”通过下载具有配音功能的移动终端软件,为影视角色配音。配音,似乎变得简单而不再神秘。然而,上译厂前辈充满魔力的声音及创造力,仍然成为很多配音爱好者心中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