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微影时代主办、《看电影》杂志协办的微影娱乐数据沙龙第三期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微影时代专场论坛在京举行。百老汇电影中心总监麦圣希,制片人、哪吒兄弟影业创始人杨城(代表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十二公民》编剧韩景龙,《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与《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一道,围绕着“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分众化之路”的主题展开讨论。
不管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 都要要观众看懂
近年来,国产电影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影片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如何紧锁观众的细分诉求,成为行业持续解码的谜题。
在导演相国强看来,电影更的多是情绪传达,只要情绪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观众就能够被打动。创作者应该尝试做到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平衡,比如借鉴商业片的手法来展现文艺影片,这方面韩国电影《汉江怪物》《老男孩》以及导演诺兰就做的很好。导演要自己所擅长的类型影片,并且将其极致化,这样有利于导演个人情绪的准确传达。
关于文艺片、小众影片与商业影片的差别,韩景龙以其编剧的《十二公民》为例表示,因为是文艺片,所以不会直接说谁是凶手,而是在电影情节的进展中让观众思考更加深刻的问题,如果是商业影片的话,才会追求一个结果。他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都是满足不同的观众需求,编剧的工作更多的是来帮助导演完成他的想法,迎合影片的目标受众。
麦圣希站在影院的角度认为,不管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或者其他类型的影片,应该做到让观看影片的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看得懂并理解导演的观点,进而产生思考,太过于极端或者晦涩的影片,会让观众敬而远之。
在谈到百老汇排片时,麦圣希说,“会考虑在不同地域的人对不同影片的认同感,比如在香港就会多排《一念无明》,因为影片讲的就是香港底层人的故事,而在北京就会多排影片《八月》。另外百老汇也会对新导演有排片政策的倾斜,帮助年轻的、好的导演有更多彰显自我的机会。此外,受制于优秀的艺术影片片源较少的限制,我们也会排一些商业大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商业片吸引来的观众关注到艺术影片,让他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影片,提升了艺术影片的曝光量,并扩大了艺术影片的观看群体。”
互联网为艺术电影带来新的可能
关于艺术片的存活空间和方式问题一直以来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此前多部口碑较好的艺术片没有取得商业上的理想回报,甚至引发舆论论战。
麦圣希认互联网的兴起,对艺术电影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帮助艺术影片的口碑发酵的更快、更广,并激发更多人的观影需求,慢慢的培养中国艺术影片的市场。
导演相国强觉得艺术影片的创作的很大一个瓶颈就是缺乏资金渠道的支持。在过往的中国艺术电影市场,只有少数的几位导演如贾樟柯等,可以通过海外发行获得成本的回收,进而循环做电影。随着互联网发展,很多视频网站平台为艺术影片提供了放映的平台,并且可以通过点击付费的模式,帮助所有艺术影片去做成本的回收,继而帮助艺术影片的创作者可以有资金、有动力的持续做下去。
与此同时,互联网可以为艺术影片提供一个长线的播放方式,让艺术影片通过例如视频网站获得院线之外的长尾收益。
韩景龙从编剧的角度发声,他认为艺术影片其实是给了创作者一个自身才华展示的机会,商业片为了满足市场及观众的需求,更多的是机械的展示。
制片人杨城认为,中国的艺术电影氛围目前不如西方比如法国那样浓郁,这可能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所有人追求经济效益的产出,致使大家不愿意将精力向艺术影片倾斜;从投资方来说,艺术影片的票房收益有限,且艺术高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很多投资方望而却步。但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帮助创作者找到目标受众,比如通过不同的电影评分网站或者售票平台,看到观影群体的构成、语言方式、思维习惯等,让创作者更好了解分析市场。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在做总结发言时表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不同,它应该是长线化,对质量有着严苛的考量,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创作的本源。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微影时代也一直在通过自身的优势,来助推中国艺术影片、分众发行的发展。微影时代参与出品或发行的《心迷宫》、《喜马拉雅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等艺术电影、纪录电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票房成绩,并通过各大电影节以及影展的形式,为艺术影片、分众影片进行最大限度的传播。微影时代通过助推中国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为艺术电影市场呈现更大的商业潜力,并为大众商业电影的创作、创新,提供更丰富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