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印度电影往往能够受到国内观众关注:一种是神片,三哥的想象力一旦与银幕起了化学反应,牛顿的棺材板那是绝对按不住的;一种也是神片,不过,后者的神,更多在于会让我们反躬自省——原来印度电影也可以拍得这么好。
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直面填鸭式教育,《我的个神啊》展示一个多元宗教的社会以及个中弊端,而我们的老朋友阿米尔 · 汗的新片《摔跤吧!爸爸》,则要为印度的女儿们出一口气。
从现实中取材
《摔跤吧!爸爸》改编自真实事件,一个名叫马哈维尔 · 福盖特的印度前业余摔跤选手,把他的四个女儿、两个侄女训练成为专业选手。在 2010 年英联邦运动会上,大女儿吉塔为印度拿下首枚摔跤金牌,她也是印度首位获得奥运参赛资格的女摔跤手,其他女孩也都在多个赛事上拿下名次。整一家子不仅成了哈里亚纳邦当地的荣耀,更是这个国家之光。
《摔跤吧!爸爸》,真实人物与电影角色
相比大多悬浮在半空的中国电影,在满天神佛的南印大陆,印度电影,特别是宝莱坞,正是有着世俗元素作为力的支点,承接着地气,这才显得有力。
简单列举 2016 年几部颇受本土观众欢迎的印度电影:《撤离科威特》,取材自 1990 年科威特战争期间的印度侨民撤离事件,艰难、曲折而动人;《印巴冤狱》的故事原型为一位醉酒误入巴基斯坦边境的印度农民,他被指控为间谍、从事恐怖活动,20 年后死在异国监狱;《MS · 多尼:不为人知的故事》为印度传奇板球运动员的传记电影。
这些电影不同于宝莱坞传统商业片,以华丽歌舞和传奇情节为卖点,以《摔跤吧!爸爸》为代表,改编自真实人物事件的电影正越来越受到印度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誉,宝莱坞逐渐从"歌舞片"独霸银幕,转型为题材更多样化的电影市场。
阿米尔 · 汗在《摔跤吧!爸爸》中
为印度女性发声
众所周知,印度强奸案频发,被指责为强奸之国。BBC 制作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聚焦德里公交车轮奸案件中心的当事人——施暴者、他的辩护律师以及亲属,我们可以观察到印度的女儿们在她们文化中的尴尬位置。
这自然也渗透进了电影行业。在主流商业电影里,女主角往往都是花瓶,一二线的女明星会选择主演一些高质量的中小成本电影,来拓展自己的演艺事业。
《印度的女儿》,有极强社会批判色彩的纪录片
另一方面,为女性发声,其实也是宝莱坞的主流声音。长久以来,很多本土电影、本土电影奖项,都在鼓励印度女性追求自我、追求爱情,拒绝包办婚姻,勇敢对抗男权。这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指望像韩国电影《熔炉》一样,一部电影改变世界。宝莱坞仍然任重道远。
阿米尔 · 汗是一位相当有担当的演员。他曾主持一档访谈节目《真相访谈》,节目主旨在于揭露"印度社会中很多令人心酸的事实","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能够改变这个时代"。印度的女儿们也是他最关心的议题之一,前两季的首集讲的便是"印度妇女被迫堕胎"、"对抗强暴",其他也有"巨额嫁妆"、"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等等。
可以认为,《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担当的延续。就像他的首部导演作品《地球上的星星》,关注患有阅读苦难症的孩子,《摔跤吧!爸爸》的焦点其实不在他饰演的马哈维尔,而是马哈维尔的女儿、侄女,如何在男人的"围攻"下成长。作为宝莱坞的顶级明星、"三大汗"之一,阿米尔有为他人做嫁衣的成分,当然,出于商业考量,所以还有一些老马年轻时候的动作戏份。
阿米尔 · 汗导演处女作《地球上的星星》,以儿童视角批评成人社会规则
开拓国际市场
常看宝莱坞电影的观众会发现,它们的歌舞场景正在变得越来越克制,不再出现突兀的歌舞,而且只歌不舞、尽量服务剧情,比如《摔跤吧!爸爸》的歌,多是出现在女儿们辛苦训练摔跤或者比赛时的场景。
编曲、编舞,歌手、舞者,还有摄制,都要花费时间和成本。中小成本的印度电影,特别是对准海外市场、奖项的独立电影,为了节省开支、缩短时长,大多没有歌舞,比如近年的《午餐盒》、《劫机惊魂》。
《劫机惊魂》是近年印度电影中非歌舞片的代表作
这一变化,是迎合国际化的需要。
得益于众多印度裔移民海外,印度以外的全球市场高的话能为一部印度电影贡献 50% 的票房,所以,在制作电影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人会把海外市场考虑进去。
需要注意的是,宝莱坞仅指以印地语为主的印度电影工业。印度拥有 20 种左右联邦官方语言,每种语言很多都有自己的电影产业,形成像宝莱坞一般规模的,还有托莱坞(泰卢固语电影)、考莱坞(泰米尔语电影)。去年国内上映的《巴霍巴利王》就是后两个工业合作的大片。相比而言,这两者出产的电影更加本土化。
《摔跤吧!爸爸》目前印度国内票房 39 亿卢比,成为宝莱坞影史票房第一,而它的海外票房也飙升到了历史第二,且看它在中国市场能否打破当时《我的个神啊》创下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