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莱坞电影《摔跤吧!爸爸》去年12月23日在印度首映。
该片自上映那天起,就创造了各种历史。它不但在印度影史创下了单日票房纪录,而且还在著名电影网站IMDB评分9.2,一骑绝尘,让其它同期甚至往期上映的电影看了要沉默、低头的节奏。
IMDB目前的世界影片排行,前两名最高评分都是9.2,它们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1》。如果《摔跤吧!爸爸》的评分能够保持住9.2的话,那么它将成为宝莱坞电影史第一部进入IMDB前三的影片。
今年5月5日,也就是昨天,《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它在中国的票房我还没来得及查,但好的电影从不缺票房。我昨晚看的该片,进了那么多次电影院,这次观影体验最奇特,在我那个影厅,人们基本做到了一起笑,一起流泪和紧张的神同步。重点不是神同步,而是说《摔跤吧!爸爸》因精彩的故事内容和极正的价值观输出,而拥有的黑洞般神秘而强大的控场能力。
精彩不止于阿米尔·汗
一般国人看这部电影前会有两个期待,第一是印度国宝级演员,《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
第二是对阿米尔·汗塑造的角色期待,为什么会对角色有期待?
阿米尔·汗为了塑造角色摔跤手马哈维亚不同年龄段的身体特征,他把自己吃成了一个体脂率高达37%的大肚男,体重暴增27公斤,戏份结束后,他又用5个多月时间,将体重爆减25公斤。一个能随意控制住体重的人,能够控制的不止他的人生。抛去阿米尔·汗的国宝级演员光环,单是减肥、增肥这一项,就足可以成为一位让朋友圈众多减肥婊惭愧的励志boy。
有期待是好事儿,阿米尔·汗在我们国人心中的口碑,正是靠《我滴个神啊》、《三宝大闹宝莱坞》等影片建立起来的。可还有一种惊喜叫意料之外,如果阿米尔·汗参演,这部电影的威力,就像王者荣耀里的王昭君不用闪现技能一样,王昭君强大的冷冻技能和冰雨输出,照样五杀团灭对手(我两次四连杀……不过三连杀是常态啊)。
接下来解析一下《摔跤吧!爸爸》强大的技能点:
印度歌舞不再是潘多拉魔盒
目前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比原版删减了20多分钟。删减内容并不影响剧情,删减理由则是为了国内观众更好的观影体验。有人也许会说删减的是印度歌舞吧,我想说,并不是!
提起印度电影,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让人崩溃的印度歌舞。歌舞在印度电影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只有印度人才了解,有时候可能印度人自己也不了解,好像没有歌舞就不叫印度电影一般。电影《我滴个神啊》、《三宝大闹宝莱坞》中,都有歌舞的存在。这些歌舞在剧中一般承担叙事、娱乐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集》所说的。
民族的为什么是世界的呢?因为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放在世界这个范围中,最大的独特性,说直白点就是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极具标签式符号,在影视剧中,比如中国的武侠、韩国的泡菜和日本的(点点点)。这种民族独特性,好比类型片,总会让部分人产生期待,这种期待就是存在感。
再辩证讲存在感,也有讨喜和讨厌之分。拿《人民的名义》举例,黄毛儿郑乾/郑胜利的出场一直在那儿得得得,特别遭人恨,而李达康、哪怕是祁同伟都比郑乾招人喜欢。同样,印度歌舞的存在感也是存在郑乾式尴尬,存在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可以有。如何将民族文化从以前的郑乾式尴尬转向李达康、哪怕是接近李达康都是一种成功。
在《摔跤吧!爸爸》中,这种印度歌舞的运用,可谓是不破不立。在整个故事中,印度歌舞只是在马哈维亚求子过程和训练女儿的过程中作为插曲出现,歌舞中甚至没有舞!观影时,我一向反感拖沓的歌舞居然变种成了动人小插曲,这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把,这样的歌舞美感若隐若现,没有拖泥带水,完全服务于剧情,让人看后有所期待。印度歌舞这样的运用在影视剧中,那当真可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题材暴力,却全程催泪
《摔跤吧!爸爸》根据马哈维亚的真实事件改编,百度百科给它的电影类型定义为传记。我们最近接触的一部传记影片是梅尔·吉布森指导的《血战钢锯岭》,《血战钢锯岭》目前的口碑呈两极化,有的人认为梅尔·吉布森弄出了一个圣母婊,有的人则认为该片好看,是典型的为了信仰、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经典好片。《血战钢锯岭》为什么出现口碑两极化,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传记片难写。
目前影史上经典的传记片有《巴顿将军》、《美丽心灵》、《铁拳男人》等,在电影类型中,传记片属于相对比较小众的一类。为什么小众?把个人一生的经历展现在大概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需要提炼该人物的主要经历,为了观赏性和票房这些提炼好的经历,又得符合剧作法。
什么叫剧作法,剧作法就是取悦观众的手段(故事中每个人物的压力线、人物扁平设计、故事完成度、结构、冲突等等)。传记来自普通的生活,编故事则可以天马行空,这中间的矛盾就是传记片容易出现口碑两极分化的原因。
《摔跤吧!爸爸》为什么好看,最有力的回答是剧本扎实。该剧属传记、也属于喜剧类型。
喜剧类型落实到剧作上,常用的一种手段叫反差。举个例子,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因其坏人形象,而演的正派人物出现的笑料和包袱,就是一种经典的反差案例。
《摔跤吧!爸爸》中,喜剧的包袱有很多,相对集中的剧作法多是用的反差。在故事背景中交代,女子摔跤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可男主偏偏生不出儿子,为了梦想,他就想女儿们训练成摔跤手。作为女性将比自己高大威猛数倍的男性摔倒,中间就出现了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是不但使故事结构有戏剧张力,而且也成了笑点担当。这类笑点越多、分散越广,越说明该剧的主线故事扎实有力。
《摔跤吧!爸爸》有运动题材的成分。近几年国产电影像《翻滚吧,阿信》、《破风》凭借运动题材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运动题材的亮点除了观赏性以外,体现在影视剧中还能让观众存在胜负难料的期待。《摔跤吧!爸爸》作为商业电影,必然是大团圆式结局,观众明明知道带有主角光环的女主会赢得胜利,可是因为运动题材的独特性,还是依然会为女主的命运担忧,这也是该剧的成功之处:抓住了观众的心。
依然“野心家”
这个世界上很多通病是每个国家都有的,有的国家敢于自省和自我批评,比如《三宝大闹宝莱坞》,就敢借故事反讽印度教育的死板和制度化。
《摔跤吧!爸爸》像《三宝》一样,接棒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真相的责任和担当。对印度社会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嘲讽和挑战。
当宗教信仰挡住了这个国家的希望,那就破除它。在影片中,马哈维亚为了给连摔跤的女儿们补充营养,需要杀鸡,但男主信教的妻子却为了信仰阻止,故事的最后当然是男主胜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式电影,印度是佛教发源地,通过打破信教的枷锁,告诉世人要勇敢面对现实的鸡汤是要承担社会舆论风险的。有新闻报道,在印度播放时,观影人群到影片播放结尾处,都自觉站起来唱印度国歌,从这一点上说明该片在人心上战胜了迷信。
故事中还有一个突出的情节就是马哈维亚大女儿吉塔的国家队教练,该教练制度中人,他为了保住教练职位,用田忌赛马的“智慧”抹杀运动员特长。该片表面上把国家级教练作为故事发展阻力,放置在故事中,实际上意图是将官场潜规则放大,如同《人民的名义》中揭露官场一样,宣传即是开战。
宝莱坞成了好莱坞
这部宝莱坞影片所以被称为好莱坞电影,是因为其标准的剧本结构、丰满的人物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先看它的故事内容:
一个想通过摔跤运动、为国争光,却始终没能达成心愿的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退役后,为了完成自己为国争光的梦想,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无奈妻子一连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儿。马哈维亚在世俗鄙夷的眼光中,将希望和行动寄托在了女儿身上,父亲和女儿们两辈人,通过努力,克服千难万险,最后实现人生理想,为国争光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上映后,有些媒体为了抢热点,无所不用其极,居然打出来直男癌的标签,对该片口诛笔伐。还有的媒体把这部电影说成了女权主义的觉醒,很明显这也是在大众面前骗流量,刷存在感。
女权主义和小妞电影之前影评时我就经常提,不是反感女权和小妞电影,而是女权电影和小妞电影也有自己的剧作方法好嘛,说直白点,女权也是有原则的。
女权电影,塑造的人物是女性,故事发展中,推动故事发展的也是女性,故事发展下去的动机,也是为了女权斗争。这就是女权电影的一般套路。然而,《摔跤吧!爸爸》的故事内容跟女权电影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啊!!它怎么可能是女权主义电影呢?
还有一个情节我想说一下,影片中马哈维亚的大女儿吉塔和妹妹在小时候为了反抗父亲的“暴政”,惹得男主将吉塔和妹妹的长头发剪成了小平头,姐妹为人为此受尽了村里人的嘲笑。有影视号就解读说,男主剪女儿头发的事情,是所谓“精神阉割”。
后来我反复思索过这个论点,先举个例子。在《霸王别姬》中,小豆子母亲带小豆子在去戏班时,遭拒,小豆子母亲为了让孩子留在戏班有口饭吃,将六指的小豆子,剁下了一根手指,这个在剧作上隐喻是小豆子的性别被阉割了,这个没毛病。为什么没有毛病,因为《霸王别姬》的故事主线就是讲的这个啊。但《摔跤吧!爸爸》中剪头发这事儿,被说成精神阉割,我觉得有些过度解读吧,故事主线是传记、为了梦想升级打怪,跟精神阉割没啥关系吧。因为我只看了一遍该片,所以关于这点我保留意见。
关于剧作上的分析还有很多,篇幅有限,那就等等等吧。人类的文明不停止,剧作法永远就说不完,也研究不完,最后我要总结的一点是:即使该剧承担了反讽社会丑陋现实的当担,但它丝毫不影响笑料和包袱,不但不影响,反而使得影片拥有了社会批判性的价值。
该剧没有废戏,结构清晰、情节让人捧腹、人物饱满、演员演技没得挑。最后如果非要再夸一下阿米尔·汗的话,那就转述一下网友们对汗叔的赞扬之词吧:“印度刘德华”“宝莱坞吴彦祖”……
其它:
1,基于《摔跤吧!爸爸》的主题表达,我把它定义成印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从这点上讲,本来应该说说跟印度爱国主义相关的英联邦,但还是因为篇幅有限,有机会再说吧。
2,该片故事很精彩,把该剧本放在好莱坞也是拿得出手的,只不过想要保持住IMDB9.2的评分,我觉得不是很科学。在推动故事发展中,该片有值得吐槽的地方,因为我只看了一遍,有些情节记不太清,所以还是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