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格斗高手徐晓冬挑战传统武术名家一事,正在以一种哗众取宠的姿态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新话题。恰在此时,一部以摔跤为题材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上映,原本不被看好的票房,却凭良好的口碑一路上扬,上映3天票房已近亿元。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凭借构思精妙的剧本,连续不断的矛盾冲突,感人至深的父女之情,以及对印度男女不平等历史和体育界官场腐败的大胆揭露,令影片承载了远较娱乐更为深刻的现实批判。对于一向乐于大谈IP与票房的中国电影界来说,这类主题似乎有些“出戏”和“没钱途”,但正如该片主演兼制作人阿米尔·汗所说的,“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化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对社会不合理之处的批判工具。”而这些沉甸甸的东西或许是当下浮躁的中国电影所欠缺的。
影片根据印度女摔跤运动员的真实经历改编。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是一位曾获得全国冠军的摔跤手,他最大的梦想是为国家在国际赛事上赢得金牌,但因为现实他不得不回到乡下做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不甘心的他,期望将来能生个儿子继承志向。然而老天似乎却与他作对,妻子给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正当他要死心的时候,却发现10多岁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遗传了自己的摔跤天赋,于是他顶着全村人的冷嘲热讽,剥夺了女儿们快乐的童年,逼着她们走上了摔跤运动之路。
之后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有大女儿面对诱惑的自我放纵,也有她找回初心、重回竞技巅峰的艰难回归。而这一切都围绕摔跤展开,影片没有任何炫目的特技,但古典式摔跤的力与美却让人看得血脉贲张,这种真实的竞技体育带来的快感,是那种依靠特效无法拥有的享受。
当然,好电影不会缺少戏剧冲突,而电影里的矛盾冲突几乎无处不在,又设计得十分巧妙。混杂着世俗、社会、情感的层层面面,一浪接一浪,令人欲罢不能。本片中的印度歌舞这次也非常地“克制”,没有那种“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出戏感,而是比较恰当地融入到了剧情之中,烘托着剧情向前推进。
出嫁新娘一段是故事的第一个大转折点,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在欢笑,只有新娘在流泪,这位14岁的新娘知道她的命运和其他绝大多数女性长辈一样,将在厨房里围着锅台度过她的一生。当两姐妹向新娘倾诉父亲太霸道的烦恼时,新娘却流着泪说:“我倒很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至少他很关心你们,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为你们遮风挡雨,为你们的未来忍受同村人的嘲讽与异样的目光。他让你们能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他又有什么错呢?”
此番话让两姐妹醍醐灌顶,一夜间,从对摔跤的抗拒被动,转变为自觉主动。因为她们明白,自己正在拥有别的女孩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的东西——改变命运。
而这也是影片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贫穷的印度农村里,有着千千万万14岁就出嫁以缓解家庭负担的小新娘,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她们该如何改变命运——这是片中父亲面对女儿的命题,也是影片对印度现实社会的沉重叩问。
而对于勇敢挑战社会禁忌的父女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与整个传统社会的较量!社会一开始就报以不解与嘲讽,阻挠和奚落,尊重只有靠实力去争取——女儿们用一场场胜利赢得了对手的尊重,也赢得了传统社会对女人命运的一点点改变。
作为制作人,阿米尔·汗此前曾说,虽然电影的本质是娱乐,但他希望电影能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发展成启迪孩子、为社会作贡献的艺术,“我相信电影有推动改革的潜力。”
就像戏里的“父亲”对女儿决战前夜说的,“如果明天赢了,是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子的女孩的胜利,是那些被禁锢在繁琐家务中和相夫教子中的女孩的胜利。”戏外的阿米尔·汗也说,“批判自己和自己的国家是我们进步的第一步。没必要为自己祖国被放在聚光灯下而羞耻,应该羞耻的是我们的国家在那一方面还有欠缺。因为知道自己的祖国有太多问题,所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可以说,影片中所有沉甸甸的“主旋律”都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父女的对白和情节的演进中,最终人们看到了来自印度小村庄的女孩,用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袭创造了奇迹,为国争光,让印度国歌奏响国际赛场。
那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的梦想,但却是当下中国电影很少涉及的价值主题。其实,无论时代与技术如何进步,电影的讲述本领和对社会的批评都是它应有的面目。
怎么做?仅举一例:上映前,朋友圈就早已被阿米尔·汗增肥27公斤又半年减重25公斤的励志故事刷屏,从200斤的中老年胖大叔,到20多岁的肌肉男,只为大银幕上一两秒的镜头,所谓诚意,这或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