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黄磊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全盘皆输 把翻拍搞成了翻译

改编翻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儿,必须慎重,如果只是为了圈钱,那请不要去侮辱经典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改编翻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儿。

虽说在电影发展至今这一百来年也不乏翻拍而成的精品,但很多时候,制片方选择翻拍一部经典电影,多是看中了这个电影所具有的人气和商业价值,用最少的人力精力换来最大的收益,在这样一个强调商业效率和回报的时代仿佛成了很多投机者的首选。

随着这两年IP热的兴起,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了很多翻拍作品,其中不乏像《重返二十岁》、《十二公民》这样质量还算过得去的影片,但同样的,纯粹为了圈钱而翻拍的也不在少数。

《十二公民》 (2014)

就拿去年元旦上映的《一切都好》举例,在经历了托纳托雷的原版《天伦之旅》和柯克.琼斯的同名翻拍版后,这个故事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再多去呈现的了。

不过,当时在看到指导本片的导演是张猛时,其实还是有点儿期待的,毕竟当年的那部《钢的琴》太让人惊艳了,但从影片的最终呈现来看,却真的让人有些失望,尴尬的台词对白,单薄的人物塑造,都让影片失去了看原版时该有的感动。

《一切都好》 (2016)

对于一部翻拍改编电影来说,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于导演如何将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故事本土化,当然,如果有余力,在视听上在有些创新就更好了。

如果翻拍成了翻译,那便没有了意义,就像去年年末上映的那部《捉迷藏》,翻拍自韩国同名作品,其实影片涉及的内容如果好好加以改编,会相当有深度,但最终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生搬硬套的四不像。没有了可看性还是次要的,最可怕的是,连整个影片本来严谨的逻辑链都变得让人不信服了,这种改编真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捉迷藏》 (2016)

说起黄磊,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从曾经的大众情人,荧幕小鲜肉,到如今的国民爸爸,黄小厨,虽然岁月如杀猪刀一般让黄老师失去了英俊的面庞,但却并没有消减他的人气,这两年频繁出演电视剧和综艺的他,出镜率丝毫不减当年。

喜欢黄磊的人,多是喜欢他的睿智,温暖,顾家,无论是综艺还是演戏,黄磊都是男人学习的榜样。

黄磊

因此,当我知道黄老师要翻拍日本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的作品《家族之苦》时,心里还是有些小期待的,毕竟,以居家好男人著称的他,在这种家庭伦理故事上,应该还是会有一定的掌控力的。同时,演员出身的他,在影视话剧舞台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对于演员表演和角色呈现上,应该也会有很多新点子。

然而,现实再一次证明了什么叫Too young to naive,随着影片序幕的拉开,当我看到开篇的几个电视剧感极强的运动空镜和随之出现的坐落在北京的欧洲大别墅后,我意识到,一场可怕的光影体验要开始了。

《家族之苦》(家族はつらいよ) (2016)

我必须要先说一句,个人很喜欢作为演员和综艺咖的黄磊,《窃听风云3》里心思狡诈的奸商,《小别离》里的暖男爸爸,《极限挑战》里的神算子老狐狸,这些形象都让我很欣赏和喜爱,但作为导演,黄老师我真的不敢恭维您。

《窃听风云3》 (2014)

上文我有提过,翻拍最重要的,其实是如何将原作本土化。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虽然我们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

拿家庭关系来说,在更强调男权主导的日本,女性多是退居幕后,扮演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而在中国,随着女性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主,比起当家庭主妇,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选择出去打拼,而不依附于男人。

日本人讲究隐忍,对内对外都一样,而中国人不是,越是亲近的人,我们越直言不讳,口无遮拦。举这两个例子,其实是为了说明,不同国家在民族文化间的差别,注定了在电影文本改编时要加以一定的调整和处理,如果不顾这些而是一味的生搬硬套,势必会在具体呈现上出问题。

《麻烦家族》 (2017)

黄老师的《麻烦家族》和原版《家族之苦》最大的区别,也是本片的致命伤,就是对于角色塑造的欠缺。这不单单是导演功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态度的问题,这仅从几段主要角色出场的戏,便能看出差距。

影片的开始,爸爸打电话回来给大儿媳,没有说名字而是直接说“是我是我”,大儿媳因没听出爸爸的声音而遭到了爸爸的埋怨。原版里,桥爪功饰演的爸爸出场便极具喜感,不仅总是嬉皮笑脸的,还跟朋友模仿大儿媳接电话时的愚蠢模样,俨然一副老顽童的即时感,这种玩世不恭的个性,也为后来角色的转变做下了铺垫。

《家族之苦》桥爪功

而在新版中,李立群饰演的爸爸,从出场就透露着一种“丧”的气场,什么意思?就是像喝了酒一样,眼神迷离,无精打采,意志消沉,完全没了原作中爸爸的开朗模样。

本以为爸爸的形象会在影片后面有所改变,但却没想到李老师将爸爸这个角色的“丧”从头延续到了影片的结尾,看不出这个角色丝毫的转变和弧光,必须承认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但在本片的表现真的不尽如人意。

魏大勋 &李立群

第二场差别极大的戏,是在大儿子,大儿媳和三儿子一起吃早餐时,原作中,这场戏看似只是交代了人物出场,但是却极其准确和到位的呈现了大儿子和三儿子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个性,大儿子刻板执拗,小儿子则内敛文静,简单的几句对白和动作便让观众对这两个角色建立了认同和代入感。

《家族之苦》剧照

反观新版,黄磊饰演的大儿子不再吃着早餐,而是踏上了跑步机,他和魏大勋饰演的三儿子的对话全是水词,没有一点儿可以展现人物关系和个性的设计。

黄磊的角色完全可以借代到他这两年出演的任何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中,少了原作哥哥的刻板隔路,而魏大勋饰演的小儿子则更不用多说,几乎没有演技可言,相比妻夫木聪来说差了几乎一个次元了。

《麻烦家族》剧照

我不是刻意拿本片和原作对比,而是想要通过比较来展现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的欠缺,这种多家庭成员的生活流故事,本来就欠缺冲突和矛盾,如果再没了人物,那基本就没什么看的了。人物不可信,观众就没有代入感,人物没有转变,故事则没有了意义。

影片故事的关键,其实是为家里服务了四五十年的妈妈要和自己玩世不恭的丈夫离婚的事儿,围绕着离婚闹剧,一家人被交织在了一起。四对男女,其实象征着婚姻的不同阶段和状态,爸爸妈妈的婚姻,已经度过了太多了岁月,对方的好与不好,这么多年也早已成了习惯,妈妈生爸爸气的点,其实不是为了他不注意个人行为仪表的小事儿,而是厌倦了丈夫把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应当,这让她觉得夫妻间已经没有爱了。

而小儿子和女朋友则代表了处于热恋期的情侣,他们即将迈入婚姻的殿堂,这是属于他们最甜蜜的时刻,彼此会无时无刻不为对方找想。这种对比,会让观众不自觉的去审视自己的恋爱和婚姻,这种对现实的关怀,能够看出导演极强的人文关怀。

《麻烦家族》

在这里就不得不再说说本片和原作的差距了。故事中原本非常打动人的两场戏,被翻拍的生硬无比,丝毫没有感动,而是满屏的尴尬。一场是小儿子和女朋友在演奏厅表白的戏,

原作中,小儿子在非常专注着调着琴,能够看出他对钢琴的热爱,在和女友支支吾吾的对话中,也能看出他的淳朴和善良。

《家族之苦》小儿子妻夫木聪、女友苍井优

而新版中,简化的对白和演员尴尬的表演,让本来浪漫无比的戏份被拍的毫无感情。

原作在这场戏其实有交代为什么小儿子一直和父母住,而没有搬出去独立,因为大儿子不擅长和父亲相处,所以才把弟弟拉回来,这里也表现出了小儿子极强的家庭观念,新版里把这一细节的省略,直接把小儿子变成了一个靠父母养的啃老族,加上演员的面瘫表演,这个角色和观众的链接被无缝的隔绝了。

另一场爸爸和妈妈认错的戏,原版中,桥爪功正在房间里看着《东京物语》,看过的观众都会会心一笑,接着,爸爸默默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递给了妈妈,简单的几句话,看得出这个男人其实很想挽留妻子,但是却假装镇定,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话语里却是藏不住的深情。

而新版中,李老师用他极“丧”的表演将这一段本该有的温情全部破坏了,观众除了看的尴尬,也再没有什么多余的情感了。

《家族之苦》剧照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高级的喜剧绝不仅仅是靠对白推动的,当然这里不乏有伍迪艾伦这样的话唠,但这也是极个别案例。

本片中的笑料真的用的非常低级且毫无效果,夸张的动作,毫不生活化的桥段,难怪有豆瓣网友会评价说“连我一个笑点如此之低的人都笑不出来”。

运镜方面则更是一团糟,原作中著名的“家庭会议”,山田导演有效的利用空间环境制造了多个具有纵深和人物关系的构图,虽然台词很多,但是画面却毫不枯燥。而新版中,明显能看出来就是三个机位来回切,一个给大儿子,一个给家庭成员的全景,一个给妈妈,您还真当这是电视剧了是么?

《家族之苦》家庭会议

如果硬要说本片成功本土化了什么,其实也不是没有,片中出现了诸如顺义这样的地名,三里屯等著名景点,以及北京烤鸭这样的地域名吃,听起来是不是很亲切?

本土化也就到此为止了,那个容纳几代人的大别墅,鲜艳的色彩,全欧式风格,丝毫没有中国特色,我想了想,就是在四合院里拍是不是也比这个地方强?

吐了这么多槽,其实不外乎是希望这个片子能拍得更好些,很多人说中国观众对自己国家的片子苛刻,对外语片宽容,其实并不是,苛刻的原因其实是希望国人拍的片子能更好,宽容是因为想学习外国先进优秀的地方。

而且,某种程度上,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外语片,大多已经是被经过筛选出的佳片了,很多烂片早在它上映就被埋没在院线了,而对于国产片,好的坏的我们都有机会看到,自然评价也会有差别。

最后,我真的想说,翻拍是好事儿,但是要慎重,如果只是为了圈钱,那请不要去侮辱经典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电影是有门槛的,好的作品需要创作者对光影有敬畏之心,因为有了敬畏,才会更加的珍惜,因为有了敬畏,才会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