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不久前刚下档中国院线,这又是一部在中印两国都赢得高口碑的宝莱坞电影。片中“爸爸”没能如愿生出儿子继承自己梦想,于是把三个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这一主线情节颇具“印度特色”,也让印度女性地位问题再次成为坊间热议话题。
印度电影中的新女性:在传统缝隙中寻回自我
不少中国观众认为《摔跤吧爸爸》花不少篇幅阐述了男女平等思想值得肯定,但对其中女儿命运完全由爸爸主导表示不满,因为女儿们从开始练习摔跤到获得冠军,都是源自父亲的意愿与逼迫,并非自主选择,女儿仅仅是帮助父亲圆梦的工具。
但对大部分印度观众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值得争论的话题。宝莱坞电影常常充满着英雄主义色彩,有女性角色时,多半也表现的是男性帮助女性搞定问题,或干脆一力承担所有责任。几乎所有高票房高口碑的宝莱坞电影都是以男影星为主要角色。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的自由化运动以来,印度银幕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勇敢反抗传统习俗、大胆追求爱与自由的女性形象。
《炎热》(Parched)讲述了生活在印度北部村庄里三个女闺蜜故事。在这个村庄,一切事务都由年长男性组成的“五老会”说了算,他们规定:女人不该外出工作,女人不能看电视,不能娶受过教育的女人……影片中三个女人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是年轻丧偶带着儿子的寡妇,一个久婚不孕成为丈夫家暴对象,一个是追求成为明星但实际沦落为皮条客的舞女。尽管生活有悲惨的开端,三个女人依然在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影片通过三个女人间的私密谈话,反映了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期待。影片的结尾非常美好,村庄终于安上了电视,村里的女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世界,三个女主角则最终逃离保守的村庄,前往孟买这样的大城市寻找新生活。
《印式英语》(English Vinglish)是一部女性励志片,它展示了一位来自印度中产阶层的传统家庭主妇如何找回自信和自我的过程。影片中,家庭主妇沙希随家人一起在美国短期生活,因为不会说英语常被儿女和丈夫取笑,为了获得家人的尊重,莎希参加了英语速成班,最终她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并在婚礼上用英语为新人发表祝辞。不过,影片结尾处一个细节令人难忘,沙希和家人一起乘坐飞机返回印度,当空乘人员问她想看什么报纸时,她开始报的是英文报纸《印度时报》,但看了丈夫一眼之后,马上又改口问是否有印地语报纸。这个细节间接说明印度人对女性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女性要改善不平等地位之艰难。
当宝莱坞女主角不再需要“男性救世主”
虽然一些人会把那些体现妇女挑战世俗主题的宝莱坞电影打上“女性主义”标签,实际上印度真正公认的女性主义电影少之又少。2014年出品的宝莱坞电影《女王》(Queen)是少数获得印度倡导女权者认可的作品之一。
影片中,出身于都市富裕家庭的女主角拉尼一直充满幻想地期待着自己的婚礼,没想到在婚礼前夕遭未婚夫抛弃。拉尼一气之下,决定按原计划去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度蜜月”,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蜜月”。
欧洲旅行让拉尼大开眼界,也把她从非常保守、不自信的“乖乖女”变成一个勇敢和独立的新女性,最终她宣布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并断然拒绝了回心转意的未婚夫。值得注意的是,当女主角拉尼遭遇困难时,剧情没有按照宝莱坞电影“套路”安排一个男性救世主,而是让拉尼独自解决问题。
电影中,拉尼一个单身女孩在欧洲游荡,在街上喝酒,还与几个陌生外国男孩一起合住在青年旅社里。在很多思想保守的印度人看来,这类行为过于“离经叛道”,因为“好女孩”出门应该有家里的男性陪伴。
在《女王》中饰演拉尼的宝莱坞女星康贾娜·拉诺特也是个话题人物。拉诺特是宝莱坞目前片酬最高的女演员之一。她模特出身,演技好,且心直口快,性格上与她演的拉尼颇有几分相像。
在印度,宝莱坞圈子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一向很受争议。男性电影人掌握话语权、女演员片酬低于男演员等现象被视为理所当然。多数女演员都采取了沉默忍耐的态度,但特立独行的拉诺特却选择公开挑战。在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中,她当面叫板宝莱坞著名导演、出身电影世家的卡兰·乔哈,质疑后者在电影圈中只提携“自己人”、助长“裙带关系”风气。
节目播出后,乔哈指责拉诺特是在打“妇女牌”和“受害者牌”,甚至直接“呛”这位大牌女星:“如果你不喜欢这里(宝莱坞),就请赶快离开。”拉诺特和一些印度媒体评论说,乔哈的回应有性别歧视之嫌。
一般来说,电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如果宝莱坞标杆式人物尚且如此,那么印度“女性电影”恐怕一时半会儿成为不了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