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票房近9亿元成“黑马”。不过,该片前后排片率的大幅度波动,再次掀起观众对影院排片的讨论。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影院每月上映的新片达40多部,然而真正出现在电影院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部分,大部分放映场次更是被一些热门大片占领。一边是越来越多院线电影出现口碑和票房“倒挂”的窘相;一边却是众多观众期待的好片在影院排片表上难寻踪迹。
电影院排片率到底谁说了算?院线和影评在对影片的筛选是否代表了观众的意愿?“端午档”票房大战拉开之前,记者深入院线进行了一番调查。
口碑与排片率不挂钩
近期,《摔跤吧!爸爸》排片率“一夜猛增”引发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5月5日首映当天,这部体育题材的印度片原本不被影院看好,上映首日的全国排片仅有约13%,万达院线在首日的排片更是仅有约3%;但随着口碑的持续发酵,倒逼该片的排片率陡然上升,14日的排片率更高达26.9%,此举也推动着该片票房逆袭同档期的美国大片《银河护卫队2》,刷新了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纪录。
这一现象让众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不少院线负责人都纷纷承认在最初的排片安排上判断失误。
事实上,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观众,对影院排片合理性的质疑并非首次。前两年,王小帅执导的《闯入者》尽管口碑上佳,但首日排片不到1.5%,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逼得王小帅发公开信控诉排片不公。
反观近年票房在5亿元以上的影片,排片率均在25%以上,但口碑却有不少尴尬“倒挂”。2014年末贺岁青春片《匆匆那年》的排片风波是当中的典型案例:该片刚上映时不少影院15:00-20:00的场次竟然全部被该片“承包”,有的影院甚至出现了每隔10分钟就排一场,以至当时有业内人士借用王菲《匆匆那年》的歌词调侃影院,为了抢票房“排片排到红了眼”。与此相对,这部影片在豆瓣的累计评分仅5.3分。
电影登陆院线不足半数
“排片率”为何如此重要?资深制片人毛岸解析,排片率是一部电影在影院享有的放映空间,其排片率越高,放映场次就越多。“它就像影片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成绩。”
根据广电总局去年年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银幕总量已经超过41000块。一般情况下,影院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时到晚上24时(午夜场等特殊场次除外),如果按平均每部影片2小时计算,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5-6场。以此计算,全国全天的放映总量则在20.5万场至24.6万场之间,取中间值约为22万场。
从这一基数可算,在目前的市场中,影片如果能占据20%以上的排片,就意味着该片拥有每天约5万场的放映量,属于市场前景最好的一类大片;如果排片率在4.5%以下,则意味着影片的放映量每天不足1万场,即便场场爆满,该片的累计票房也难敌大片一天的收入。
“排片排多少是一道坎,是否能排上是更为关键的一扇门。”毛岸说,能进院线大门的电影事实上并不多。近日在广州图书馆、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周末电影讲坛”上,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总经理助理谢世明透露的数据让不少观众惊讶:“去年生产的944部片子,进入院线的只有约450部,观众能看到的更少,有些影片并没有排片。”
谢世明说,影片上映需要有固定的手续后才能进入院线,但进入院线后,能否上映,则涉及到院线的再选择,最终没能进入院线的电影有些会销往网端。
市场需求影响排片量
那么,影院又是凭什么来选择排片?受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影片首日上映的排片量并无统一指令和标准,而是基于影院经理的预判。不过,这个预判不是去揣测观众是否喜欢、影片口碑是否良好,而是预估有多少观众会为这部影片“埋单”。
当然,预判并非全然主观,需要充足的数据和案例支持。谢世明说,影院首先会审视影片自身硬件,如类型风格对应哪个观众群体,是否“大咖”阵容,是否符合时段热点,宣传推广攻势是否强大等。
同时,影院会参照同类型影片的票房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电影前期点播场的口碑和影评网站的大众评分来评估票房。更重要的是,如今80%电影票的出票途径都在电商平台上,因此,影院负责人会注重参考各大电影票预售平台的预售数据相应安排上映首日的场次。
此外,不同地域的影院也会根据附近观众的观影特点来决定排片。“不同地域的观众观影口味会不同,一些喜剧片、惊悚片大城市影院排得少,三四线城市或大城市郊区影院反而会有;至于观影者要求较高的文艺片,一般是大城市核心影院才会有。”谢世明提醒,观众若想看某部电影,可根据这一原则来选择影院。
不过,这样的排片选择仅是上映首日的探索,真正决定影片命运的还是在于观众:随着影片上映,观众关注度的变化将成为后续排片的最重要依据,“就如《摔跤吧!爸爸》这样口碑很好的影片,影院会立即调整排片量,而一些反响弱的片子场次就会立马骤减,甚至下线。”谢世明坦言,排片多少还是由市场说了算,“影院在讲情怀之前,还是先要考虑生存”。
■记者观察
艺术院线带动电影多样化
对于电影的排片管理,一些影视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各有办法,但同样各有利弊。
美国电影市场,电影会分流进入不同的院线:《速度与激情8》《银河护卫队2》这样的商业大片主要进入拥有多个影厅的商业主流影院,观众对象主要是青少年群体。第二类是艺术影院,这些影院通常只有一两块屏幕,主要放映独立电影、外国电影以及重播经典电影。此外,美国还有汽车影院,作为票价低廉的户外影院主要放映低成本电影。这样分类明确,不仅观众可以各取所需,不同类的电影间也消解了排片的竞争关系。
在法国,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则会出面干预影院的排片比例。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1/3,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1/3,该措施有效防止了一片独大、小电影被吞噬的现象。
但是,这种国家全面干预排片比例的行为,让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强行增加排片,如此一来,经营成本本来就高的影院将难以生存,很难硬性推广。
中国的电影银幕数和影院数虽位居全球之首,拥有数十条主流院线。但清一色都是商业院线,对于引进的电影类型并无分类,以至于各院线过于同质化。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较为小众的艺术片难以与商业片同场竞争,面对实打实的票房数据,那些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只能在排片单上让位。
要破解这一窘境,私以为,要鼓励大型影视公司建立艺术院线,或者在多厅影院中开辟艺术影厅。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百家影院加盟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首批加盟影厅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广东首家艺术影院落户于广州金逸空中电影城。这对于推动电影多样化发展无疑是个很好的探索和信号。
此外,观众观影水平也需要逐步提升。毕竟,影片票房多少还是观众的消费选择决定。当更多如《摔跤吧!爸爸》这样的好片子也能被观众的口碑发掘出来,倒逼排片增加,整体电影市场也会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