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第十六届成都儿童电影周拉开帷幕。据了解,各地的“儿童电影周”举办得热热闹闹,国产儿童电影总共排片占比不足15%。
这一尴尬情况,也在第十六届成都儿童电影周“新形势下儿童电影创作与推广”主题论坛上,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
“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有时也会选择一些电影来给孩子们拓展思维,但是我们的儿童电影,似乎有些‘用力过猛’,电影缺乏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认知的把握。”小学语文教师寇红英率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寇红英话音刚落,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副会长张震钦频频点头,迅速接过话筒,进行了一连串的发问:“儿童电影发展至今,相比以前前进了多少步?我们的儿童电影年产量并不少,但有哪几部记住了?难道我们不努力?或者缺钱吗?其实,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找到以儿童为本的创作观念。”
张震钦表示,儿童电影从业人员很努力,也很了解社会的变化,但就是不了解孩子。张震钦做了个比较,在国内,大部分儿童电影还停留在讲述一些基础知识或者模范人物等固化思维上,而在国外,儿童电影已经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填补家庭教育、书本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
儿童作家李牧雨听完后,做起了“检讨”,“我认为儿童电影的源头——编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了,儿童的思想、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没有俯下身子来,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解决。”
儿童电影《麦豆的春天》的导演马和平却有些“诉苦”,感叹做儿童电影难。“原来我不太愿意做儿童电影,周围的人一听说我要做儿童电影,都说等着赔钱吧。”马和平表示,一方面是创作题材的匮乏,另一方面,“儿童电影很多是卖不上价,所以放映一般都具有公益性质,但院线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儿童电影的推广也很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