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部电视剧正在热播,一是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的精品大剧《白鹿原》,一是被打上“都市女性励志电视剧”标签的《欢乐颂2》。有媒体采用大数据比较,探寻在追这两部剧的观众中,到底是“白鹿粉”多还是“欢乐派”多,得出的结论“不出意料”,前者远远低于后者。在大数据面前,许多媒体便开始津津乐道地探讨《白鹿原》为何败给了《欢乐颂2》。
我们常言,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其实,影视剧也不能仅以收视率论英雄。
就内容题材而言,这两部电视剧基本无可比性。《白鹿原》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展现了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人性拷问;《欢乐颂2》则以同一小区22楼“五美”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为切入点,讲述了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题材的不同,必然带来受众的不同,前者的观众多是追求底蕴和内涵的观众;而后者的观众则多是追求时尚、关注恋爱婚姻、喜欢高颜值明星的年轻观众。且不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兴趣有通俗、高雅之分,而通俗、高雅作为文艺表现的不同手段,本身并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在网上,对《欢乐颂2》吐槽的声音,远远大过赞美的声音。正如有人所总结的:“《广告颂》‘MV剧’‘高配版小时代’等成为《欢乐颂2》的标签。随处可见刻意的广告植入,每人一首主打歌,‘一言不合就唱歌’,拖沓注水的剧情,恋爱、撕、逼婚、婆媳之争等烂俗桥段,让一部‘良心剧’变成了‘凉心剧’。”反观《白鹿原》,豆瓣评分高达9.0分,媒体评论文章多是称其为“精良之作”,“使得原著得以完美具象化”。足见,收视率或许能告知大家其传播的广度,却并不与口碑成正比。
从以往事实看,精品影视剧往往是寂寞的。比如著名导演吴天明酝酿多年的感怀言志之作电影《百鸟朝凤》,是他导演生涯中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上映时却不被待见,排片率极低,且排片时间都是冷门档。若不是某资深制片人为其“跪求排片”,带来了排片量的增加,许多观众可能无缘看到这部诚意满满的良心之作。或许,精品影视剧一时的孤独寂寞并不可怕,多数观众看或不看,它们的质量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量,它们对描写中国沧桑的历史变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普通大众的人文关怀的贡献,是谁也无法否认的。这些精品剧是能穿过时间的筛子沉淀下来的,无论多少年后的某个日子里,当某位观众再次看到这些影视剧,依然能够从剧中看到社会的斑斓多彩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或许,相比精品剧的一时失意,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在这个推崇“娱乐至上”的年代,影视观众的欣赏趣味推崇戏谑搞笑、轻松娱乐的,不喜欢严肃庄重、主题深刻的;追捧胡乱改编、戏说历史的,不喜欢执着创作、反映现实的;喜欢有“小鲜肉”担纲,只看颜值,不喜欢老戏骨领衔,不看价值……或许,这才是无论“白鹿粉”还是“欢乐派”都应该深刻反思之处。正如一位影评人士所问:当我们的孩子也追着《欢乐颂2》之类的影视剧长大,以后又怎么理解《白鹿原》之类的深刻?